记得少时读唐朝刘禹锡的《陋室铭》,开头这样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当我游览了以自然奇特风景而著称的九龙口后,对这句名言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那天上午,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我与几位文友相约同车前往九龙口。车行驶在盐金国防路上,一路歌声,一路笑声,驾驶员满面春风,车子行驶在柏油路上也欢快了许多。在车上,我与文友们达成了口头协议,游览完九龙口,每人或写一篇散文,或写一篇游记,或写一首诗歌。 一个小时后,车经黄土沟向北直达蒋营乡,过蒋营乡不远处即到水泥路的尽头,并有几座水泥墩子拦着路面。我们一行下了车,在好友——人称“九龙通”的姜先生引导下,来到了九龙口的河码头。站在河码头上,我顿时感觉视野开阔,一派“阳澄湖畔好风光”的气势即刻呈现在眼前。 九龙口在哪里?我问姜先生。他告诉我,要想真正看到九龙口的全貌,必须乘船到对面龙珠岛楼阁上的顶楼才行,而且要360度全方位的观察。我们乘渡船来到龙珠岛,去寻那九龙口的真面目。 九龙口地处宝应、建湖、淮安、阜宁四县(市)的连接处,隶属于四县(市)的林上河、钱沟河、安丰河、新金河、蚬河、溪河、黄河、涧河、城河等九条自然河道汇合于龙珠岛,形成九龙抢珠的复合水系,占荡滩水面达十万余亩。 在龙珠岛陈列大厅,九龙口管理委员会张女士向我们讲述了一则有关九龙口的传说。相传远古时代,一条黑蟒经常在这一带出没,兴风作浪,荼毒生灵,害得地方民不聊生。东海龙王得知后,派九个龙子前来征服黑蟒。龙子与黑蟒展开了殊死搏斗,终于战胜黑蟒,为民除了一害。现存的九条河道就是当年九个龙子与黑蟒搏斗时留下的痕迹。这九条河道的汇合处被后人称之为“九龙口”。 听到这里,我们顿时对九位龙子那种不畏强暴、除恶扬善的精神肃然起敬。“龙珠岛的来历又是怎么回事?”素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我又向张女士追问道。张女士指着墙上一幅照片继续说,其中一位九龙子与当地民女玉珠结为秦晋之好,人们在九龙口的土墩上建起了一座龙王庙,让玉珠和九龙子厮守一生。当时,龙王庙的香火很旺盛,后毁于战火。这土墩被后人称为“龙珠岛”。姜先生在一旁还饶有兴趣地告诉我们:“龙珠岛尽管四面环水,但从未被水淹没过,1931年、1954年和1991年百年未遇的大水都安然无恙,因而被人们称之为不沉的龙珠岛。” 我们沿着楼阁的楼梯拾级而上,步入楼顶。站在廊沿上,我极目远眺,广阔无垠的视野里,看到了九条河道从四面通向龙珠岛,一如水乡的彩虹衬映出迷人的风光,好似九条玉龙舞起的九条飘带在微风中摇曵。九龙口之妙,妙在荡中心有岛,岛上楼阁隐在绿树丛中。小岛秀丽动人,为九龙口自然景观增添了几分姿色。我们尽情地观赏、拍照,将这一人间奇观留在永远的记忆中。 走近九龙口,一道道风景深深地吸引着游人;走进九龙口,更如同走进神话般的人间仙境,好似走进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园景色,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往返。 “走,到九条河道中找感觉去。”不知是谁提出的倡议,立即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我们随姜先生来到了事先准备的小汽艇上,飞速行驶在九条河道中。汽艇不时地加速,艇边飞溅起了阵阵浪花。我们极小心谨慎地抓牢汽艇上的扶杆,那感觉似在飞,又似骑在龙背上,真是快乐至极。面对浩淼的荡水,有微风吹来,令人赏心悦目。一群群不知名的水鸟,时而在空中盘旋,时而向下冲飞,时而又从水面上掠过。那水鸟在冲飞时,发出悦耳的叫鸣声,煞是好听。再看那轻波如鳞的荡水,在阳光照射下银光闪闪,仿佛有千万颗珍珠在荷叶上滚动。 临近中午时分,姜先生建议我们在龙珠岛上用午餐,品尝九龙口的水产品。听姜先生介绍,在九龙口不亲口尝一尝九龙虾就等于没来。席间,我被那鲜味可口的九龙虾所折服。时下,要想真正地吃到野生食物已经少得可怜。什么圈养的,什么速成的,叫人远离了原生的食物。厨师将一盘个大、味鲜的九龙虾端上桌,大家的筷子不约而同地向其伸去。我在惊叹河虾的正宗、原生、野味的同时,也十分敬佩龙珠岛的厨师手艺几乎到了无可挑剔的地步。被称为“百灵鸟”的文友,在九龙虾的美味激发下,唱出了一首又一首赞美水乡的歌曲…… 在回程的路上,我的思绪如车一样的飞驰。现如今,在文明工业城市里,我们还能有几处象九龙口这样的自然景观?想到这里,我不由地生出了一个念头:回去写个倡议书,倡议苏中里下河地区的人们象黄河古道的百姓呵护母亲河那样呵护九龙口,爱护九龙口的自然景观。 感谢九龙口人把一个古老的里下河水乡拾掇得充满诱人的活力和希望,为游人们提供了一个远离喧嚣城市的自然风光胜地。愿九龙口伴随着新世纪的脉搏,创造新的人间仙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