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虚拟游记光福镇、光福寺、香雪海

[游记]虚拟游记光福镇、光福寺、香雪海

2008-06-10    baidu.com

从古城苏州向西行五十多里就到了一个小小的镇子。如果你是从上海开始的江南之行,那么相比于之前你所习惯的大都市的繁华,这里简直就是另外一片时空。似乎这座小镇是来自于图书馆里最最老旧的书箱里的线装本,还带着泛黄的雅致的颜色和在历史的沉积中酿出的清香。这就是光福镇。可你要是非得说他老,却也不尽然。从现在往前数,算到乾隆游江南,那是数百年前。算到梁武帝大建寺院,那是千年前。在算到邓公在此植柏结庐,那就已经是两千五百年了,中华的上下五千年已经过了一半。可即便是这样大跨度的历史,在江南的斜风细雨中,光福似乎从来也没有留下一丝皱纹。是理所应当的古老,这是她给人的第一印象。

去到光福有一样是避不开的,你避不开光福的山水。她轻轻一抚,就把钢筋和混凝土们从你的眼里清空,之后又用她的本色充满。山有穹窿,邓尉,西碛,更兼太湖七十二峰半数在此。水是太湖,此处地处太湖东滨,水和水将光福由青磁盘化为满地珠玉,而树和树又将他们连成一个整体。可以说这里是山拥抱着湖,湖也回抱着山。此种山水难怪人向来成这里为“山水灵窟”。据《光福志》记载,光福镇乃是古虎奚谷地,萧梁时建光福寺于龟峰,遂以寺名镇。不过关于光福镇名字由来我更愿意接受另外一种解释。这光福的光,不正是湖光山色的光,光福的福,正是洞天福地之福。此种风景摆在眼前,你或许会想一个饿极了的人一样,面对着满席的美味珍馐,满杯的甘甜佳酿而不知所措。不必慌,将光福的千卷画汇拢起来就是一寺一庙香雪海了。这一寺是铜观音寺,一庙是司徒庙,而香雪海指的是冬去春来漫山遍野化也化不开的梅花。

香雪海和司徒庙都在邓尉山,所以游人们的第一个脚印往往都印在那里。说起游山,有的山是看云,有的山是看石,还有的山看碑。而去到邓尉山则是看树。看什么树?看梅树。《光福志》云:“邓尉山里植梅为业者,十中有七,望衡千余家,种梅如种谷。”这是何等的规模!而且虽如同“种谷”,但并不粗陋。龚自珍《病梅馆记》中有“苏州之邓尉”。明代姚希孟的《梅杂咏》对光福的梅花更是推崇,写道“梅花之盛不得不退吴中,而必以光福诸山为最。”在邓尉山探梅有时并不用探,而是要“览”的。虽说梅树的价值是贵稀不贵密,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但邓尉这里的确是要“览”。览的不是树,也不是林,而是海,香雪海。有人形容麦田中清风拂过有“麦浪”,那邓尉山与对面吾家山之间的山坳梅林便是“梅海”,如古诗云“入山无处不花枝,远近高低路不知”。爬上半山腰,有“闻梅馆”和“梅花亭”,是观览香雪海的最佳地点。乾隆年间的江苏巡抚宋荦有感于这片梅树超出了“林”这个境界,便在此题字“香雪海”三个字,概括了邓尉山的梅香,梅色和梅景。在此俯瞰远眺,花雪茫茫,香波阵阵,异常的绮丽壮美。这样的景色自然少不了有文人墨客驻足留恋,更有甚者竟然痴迷于此,出现了吴昌硕这样的“梅痴”。有一次他思念香雪海到了极处,有感而赋诗“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忆梅。何时拿舟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好在如今交通便利,我们就再也不用忍受“十年不到”的苦楚和“拿舟冒雪”的艰辛了。到旅行社坐一趟通香雪海的专车,大概也就一个小时左右你便可以到得邓尉山的脚下了。

从梅林里出来,可以趁着兴头去司徒庙一游。古人们供奉神灵建寺院,而祭拜尊长圣贤则建庙宇。司徒庙是祭祀东汉初年的名称大司徒邓禹的地方,这座邓尉山也是因此而命名。说起来,在祭拜圣人之余,还是要看树。这座庙宇原来是邓禹的隐居之地,有四棵当年他亲手种植的柏树,因而又称“柏因精舍”。也不知是此处地灵,还是得了圣人的气概,四颗柏树在日后两年五百年的岁月里竟然出落得骚骨诗韵,越发别致了。后人为其分别题名清、奇、古、怪,表明四颗柏树的四种姿态。“清”者,主干笔直,体态稳健,树木苍翠,英姿飒爽,给人以挺拔、潇洒,富有朝气之感。“奇”者,苍老遒劲,质感奇特犹如青蜂,主干破裂而一空其腹,宛如剖开的瓠瓜,其空间之大,可容人立,显出一种生命欲尽而神威自若的气概。“古”者,少皮秃顶,面神皱纹,仿佛百索绕躯,具有肃穆庄重、苍老古朴的神态。“怪”者,曾遭雷击而劈成两爿,一爿远离母体后落地生根,呈卧地三曲,弯如强弩的姿态,另一爿是母体本身,她就地卧倒,呈蛟龙昂首,势欲腾飞。可谓是“清奇古怪画难状,风火雷霆劫不磨。”

如第一天游览邓尉山之后已经觉得劳累,那不妨就回到山下的镇子里去住上他一晚。既然此处常享“鱼米之乡”、“四季有果”的美称,那在食宿中自然少不了江南各种特有的鱼虾菜肴、小吃,及各色果品。吃罢饭若天色尚早,可以悠闲的在镇子里转转,把镇中的古楼宅院当作余兴来游览一番。另外光福镇还是一个传统工艺之乡,不仅苏绣发源于此,那里的雕刻工匠也是技艺精湛。相信如果你打算收集此行的纪念品,一定会收获颇丰。

转自:http://hi.baidu.com/mailbird/blog/item/5f182e463487fe0c6a63e515.html46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