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号早晨,和猪猪兴冲冲赶往冠以苏州四大园林之首的拙政园。 1509),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处拓建而成。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王献臣在建园之期,曾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为其设计蓝图,形成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景的园林。王献臣死后,其子一夜豪赌,将园输给徐氏,其子孙后亦衰落。明崇祯四年(1631)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名“归田园居”。园中部和西部,主人更换频繁,乾隆初,中部复园归太守蒋棨所有。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进驻苏州,拙政园为忠王府,相传忠王李秀成以中部见山楼为其治事之所。光绪三年(1877)西部归富商张履谦,名“补园”。现存拙政园分三部分,东区(原归田园居)、中区(原拙政园)、西区(原补园)。中区有分有聚,临水参差错落地建有形体不同的楼台亭榭,其中主厅远香堂位于池南岸,由此可欣赏园中四面景物;西循曲廊接小沧浪廊桥和水院;东经圆洞门入枇杷园,园中以轩廊小院自成一区;北面池中以杂土石形成岛山两座;西北有见山楼,四面环水,登楼可远眺虎丘。西区有曲折水面与中区大池相接,主要建筑有鸳鸯厅,厅内分为南面的十八曼陀罗花馆和北面的三十六鸳鸯馆,隔池北望小巧玲珑的扇面亭(与谁同坐轩)。北山上建有浮翠阁,登阁可俯览全园,又能借景园外。东区现有景物多为新建,主要有兰雪堂一组建筑和假山、水池亭榭、茶室等,水池建筑布置疏朗,又置大片草地,与传统造园手法迥异。拙政园水池面积较大,山径水廊起伏曲折,古木蔽日,山光水影,富有自然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