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清明节苏州游记(第一天 北寺塔、拙政园) |
[游记]清明节苏州游记(第一天 北寺塔、拙政园) |
2008-06-10 163.com |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清明节苏州游记(第一天-北寺塔、拙政园) 很久没上来更新了,难得这次出去玩了下,这么开心的事情还是留一个纪念吧。从决定去苏州玩和到出发,我用了不到24小时,所以临时找同伴很是困难,加上我自己是周日上课,所以必须牺牲清明扫墓这个活动了。叫了半天,还是难找到了MM可以同行,结果就很不好意思的拖上了初中同学(他不知道去过多少回了)。不过事实证明,貌似我还是比较会玩的,同样的地方再去,感觉还是不一样的。^_^ 我们俩事前考虑不够充足,到了汽车北站才发现汽车票难买,只买到了10点多的,到那边就中午了,浪费了半天。呵呵。下了车直接奔向他所推荐的北寺塔,在边上的大娘水饺店随便解决了下中饭。 景点一:北寺塔(门票25元) 北寺塔北寺塔位于人民路652号是报恩寺的俗称,位于北塔公园,是中国楼阁式佛塔,号称“吴中第一古刹”,始建于三国,相传是孙权为报母恩所建,因而得名抱恩寺塔。据说是可以在塔顶看到苏州城的全景。我们俩很开心的冲进去,发现里面的楼梯比较窄,还很陡,下楼的时候还看见个小朋友手脚并用爬上来呢。每上一层都可以到塔边上的外圈看一下风景,每次看到的范围都不同,感觉还算好玩。爬了半天我们俩才发现我们竟然没看有几层,怎么都感觉爬多层了还没到顶。出来的时候才发现也就9层而已。在北寺塔的边上有个貌似后花园的地方,俯瞰看见还不错。下面我就上图介绍吧,图文并茂比较形象,^_^! 进门看到的塔,比较高大,有点像六和塔。 塔底层里面环绕的一圈佛,拍了几个,不全,因为没啥兴趣。 俯瞰的正门 塔上的角所挂的钟,下面挂坠很特别,从下面仰视看到里面是一个十字的架子,随着风带动挂坠飘动,十字敲击钟内侧发出声音。我们去的时候刚好风很大,全塔所有的钟响起来的声音很是壮观。 塔的翘角上的雕花 苏州的老城区全景,感觉老房子也很美,都是白墙瓦顶。 边上一条S行的道路,感觉苏州老城区的道路还是比较窄的。 北寺塔后花园(塔东北有园,山石峭拔,水池萦回,亭榭廊桥各得其所,名为梅圃。) 塔的四周尚存部分明清时期重建的报恩寺殿堂建筑。位于塔东的不染尘观音殿,俗呼楠木观音殿,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现存殿宇为明万历时重建,是苏州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殿为重檐歇山造,面阔五楹,进深五间,内四架,前置檐廊,檐高7米,四周檐柱为抹角石柱,内柱用楠木。 房檐上有四个打字:风调雨顺 米你北寺塔^_^ 景点二:拙政园(门票50元)貌似还算是淡季的价格,旺季要70元 进去后就看到了人山人海,搞得我游玩的兴致立刻减半。本人最不喜欢去风景区的时候很多人,搞得不是看景倒像是看人去的了。不过这次也没办法,谁让是第一个小长假么,不过听说平时这里也都是人的拉。人多有时候也有人多的好处,这不,我就赶紧跟上一个导游(旅游团里面暴多)挺导游讲解一些园林建筑的典故,也不错拉。而且游玩也尚且随意,这个导游走了,想多玩一下也不急着跟上,回头换个团就好了。哈哈。这次我们跟的最多的是一个青岛的旅游团,那个导游的召集令就是:“青岛的老师们集合拉。”我们也凑合上去,和那些老师也很是融洽,而且还可以听听那些老师的讲解(历史方面的)不错的拉。 这个园区关门是5点,我们进去的时候就3点多了,后来快关门的时候人少了不少,终于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拙政园了。再后来我们过了5点多看看人已经基本上没有了开始狂拍照片,可惜我的相机不争气,竟然没电了,只得用手机也凑合了一下。到快6点的时候终于有人来催我们出园了,后来听一个园管说,“你们运气不错,今天因为有一批领导来,临时延长了1小时关园时间。”果然我们就看见一群穿制服的人走了出来。中国的腐败游还是没可能制止的啊,我们则是沾了领导的光拉,哈哈。 下面是进入拙政园前的小街上的几张照片 挺有意思的店名 街边一家小店的女性艺术展 名字:掩面 下面开始拙政园的图文并茂解说^_^ 拙政园的大门(看到什么了么?人啊人啊) 苏州亭子特有的地方,四角檐都是翘得非常高,就像一只只欲展翅飞翔的鸟。 拙政园的特点是园林的分割和布局非常巧妙,把有限的空间进行分割,充分采用了借景和对景等造园艺术,因此拙政园的美在不言之中。Ps,何谓借景?借景是造园常用手法之一,通过借景可突出主题,强化立意,巧妙的将四周的景物借过来,为己所用。根据借景物不同,借景可分为远借、邻借(近借)、互借、应时而借等。 在拙政园里最经典的借景就是其巧借两里外的报恩寺塔(北寺塔)之景。我拍的就是哦! 亭子中央的灯,此为苏州比较有特色的一种,很多亭子中央都有。 仔细看亭两边的诗句,有没有发现什么?对了,就是那里面出现了很多数字哦。 湖中岛上有"荷风四面亭",这里四面环水,三面植柳,真是绝佳的风景点。"荷风四面亭"上挂有一副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廖廖几笔,勾画出了拙政园春夏秋冬的风景特色。其妙处还有,联中蕴含着一、二、三、四的序数。这副对联的上联,仿照济南大明湖"小沧浪"清代书法家铁保所书的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副对联的下联,仿照唐代诗人李洞的诗句"看待诗人无别物,半潭秋水一房山"。内容略作改动,用在这里,恰到好处。―――――导游词^_^ "见山楼",古代叫做"藕香榭"。"见山楼"三面环水,似乎苍龙嬉水。"见山楼"是龙头,爬山廊是龙身,云墙是龙尾,门洞是龙嘴,曲桥是龙须。"见山楼"上层有蠡壳和合窗,楼下用落地长窗,室内明式桌椅茶几,梁上悬挂小方什景灯,完整地保留着那种古色古香的风貌。 导游还说了个故事,说是以前有个领导人住这里,常常从楼上的窗眺望远山,山与楼之间无其他障碍物,有一次他手下有几个人对当地的村民做了坏事,结果村民就乘他眺望远山的时候对他喊话,告诉他手下人做的事,结果几个手下都受到了处罚。所以该楼就以开窗见山为名。 "香洲"同"荷风四面亭"隔水相望。"香洲"的"洲"同"舟"同音,实际上是一座船型建筑物,可称为石舫或旱船,似乎是一只官船在荷花丛里徐徐而行。值得一提的是,"香洲"这艘石舫,集中了亭、台、楼、阁、榭五种建筑种类。船头为荷花台,茶室为四方亭,船舱为面水榭,船楼为澄观楼,船尾为野航阁。实际上,在苏州诸多园林中,几乎都建有石舫。从地理原因来讲,苏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代大都以舟代步,家家临河,处处通船,在花园里建石舫以应景。从建筑角度来讲苏州园林建筑的种类有亭台楼阁,厅堂馆斋,轩榭廊桥,再加上舫,可以使建筑物形状多样,多姿多彩。再从政治角度来讲,石舫可以经常提醒人们"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园主想借此表白自己"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心迹 上面张照片人多吧,根本不能拍,后来清园没人拉,乘机做秀哦,隔水拍全景,干净吧画面。就是后来相机没电,只好用手机拍了。不过旁边有个GG拿专业相机的也给我拍了张,下次问他要来了再补上哦。^_^ 园内地上的五福同寿图,中间是个“寿”字,边上五只蝙蝠 蝙蝠特写 从中部花园,穿过"别有洞天"的圆洞门后,就来到了西部花园。西部花园的主体建筑是"卅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这座建筑物是美化了的"鸳鸯厅"结构;外面看是一个屋顶,里边是四个屋面;外面看是一个大厅,里边分为两个客厅;北面客厅是夏天纳凉用的,南面客厅是冬天取暖用的。进门时,圆洞门上方有四个砖雕的篆体字"得少佳趣"。意思是说,进得门来,才能渐入佳境,稍得乐趣。这个大厅建于清代,精雕细刻,摆设考究,气派非凡。北厅的楹额"卅六鸳鸯馆"是清代状元洪钧墨宝,南厅的楹额"十八曼陀罗花馆",是清代状元陆润庠佳作。馆,是宾客聚会的地方,宽敞而幽静,四通而八达。鸳鸯是美满姻缘的代名词,曼陀罗花是延年益寿的吉祥物。据印光法师编撰的《阿弥陀经注释》中介绍,西方极乐世界每天都普降曼陀罗花。当今世上,只有多福多寿的人才能见到。传说,曼陀罗花与山茶花相似,所以,这里种十八棵宝株山茶应景。这个大厅造型别致,椽子为弓形和弧形,四角有耳房,相传是园主听昆曲的地方。史书记载,补园主人张履谦特别喜欢昆曲,经常同"曲圣"俞粟庐先生在这里切磋曲艺,每当清唱演出进入高潮时,总有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四角的耳房,是供演员换妆,佣人居住的地方。这里的蓝白相间的玻璃窗很雅致,每当盛夏烈日时,阳光透过窗户变成一道道蓝白相间的光束,洒在地上,泛起一阵阵寒意。如果来宾们有兴趣的话,可以用眼睛靠近蓝色的玻璃窗往外看,只见屋顶上、树枝上、石块上、荷叶上,都像是披上了一层白雪。 (导游词) 鸳鸯馆是架在水上的,其鸳鸯在馆下。 十八曼陀罗花馆中的蓝色玻璃,据说是从国外进口的!
|
转自:http://blog.163.com/margery_pp/blog/static/518281012008366173123135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