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华东五市游散记之五 30多处,迄今仍保留了10余处。我们到木渎的主要游览项目就是参观这里曾经的私家园林。 1828年),沈氏后人将此院落让给木渎诗人钱端溪。钱氏叠石疏池,筑亭建楼,有友于书屋、眺农楼、延青阁诸胜,一时题咏颇盛。龚自珍对此园有“妙构极自然,意非人意造”,“倚石如美人”等溢美之句。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渎首富严国馨(台湾政要严家淦先生祖父)买下端园,重葺一新,更名“羡园”。因园主姓严,当地人便称“严家花园”。严家花园经过三代主人努力,前后历经近两个世纪,无论是岁月沧桑,还是人文底蕴,都赋予严家花园一种浓浓的文化气息和名园风范。 400多年历史,木础石质,典雅古朴;楠木直柱,圆润柔和;雕刻简洁疏朗,色调淡雅素净,具有实用和审美功能。尚贤堂和明是楼前各有清代砖雕门楼一座,所雕人马戏文玲珑剔透,意趣隽永,虽依附于厅堂,却仍可看作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极富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10多个人乘上一只小船。船儿在船娘轻轻晃动的橹声中,慢慢的在碧波中荡漾,一会儿穿过古老的小桥,一会儿在粉墙黛瓦中徜徉,微风拂动着两岸的柳丝,如同弹起一首曼妙的江南小调,游人如同在画中穿行。恰在此时,一船娘应游客的邀请唱起了小曲,霎时,一曲《茉莉花》便洒满了香溪河。此时的游人如同开怀畅饮了香醇的美酒,一个个都醉了,醉了,…… 1751年)春天,乾隆首次南巡,御舟经过运河,转胥江,折入香溪,就是在此舍舟登岸,所以这里便称作“御码头”。乾隆喜好游山玩水,舞文弄墨,所到之处,必赋诗题字。当他见到这条山塘古道幽奇古绝,不由诗兴大发,当即口占七律一首。后来,这首七律被当地官员镌刻于碑,置于亭内,与对面的明代怡泉亭两相映照,成为古镇一大景观。 1631年)。当时,王心一因弹劾宦官魏忠贤,被削籍遣归。先在苏州建造归田园居,也就是现在拙政园的东园部分,仍嫌城中烦嚣,便在木渎香溪之滨建秀野园,时常邀上三五同志,在园中游观酬唱,排遣情怀。不久,王心一重被朝廷起用。后里人韩璟将此园改为“乐饥园”,有秀野草堂、桐桂山房、乐饥斋诸胜。园内现为木渎圣旨珍藏馆和科举制度馆,内中珍藏了二十道清代皇帝圣旨以及科举试题、答卷等。说实在的,在电视、电影中多次看到过“圣旨”,但看实物还是头一回,大开了眼界。 2007.3.29日补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