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禄丰恐龙家族成员介绍 |
[游记]禄丰恐龙家族成员介绍 |
2008-06-27 sina.com.cn |
1988年,禄丰县文化馆馆长王正举,在沙湾的东河左岸采集到一具完整的大型原蜥脚类恐龙骨架和头骨化石。这是一种个体巨大的原蜥脚类恐龙,体长一般在8-10米左右。它身躯笨重,骨骼重而粗壮,头骨相对较小,头长37.5厘米,约为第二颈椎的2.4倍。头长为头高的1.7倍,颅骨比一般的原蜥脚类要高。牙齿的齿列较长,牙齿数目较多。上下颌牙齿分别为二十至十二一枚。金山龙的颈部相对较长,约占身体的三分之一左右,颈椎有十个,背椎有十四个,前部背椎上的神经脊已成四棱形。他的骨盆是典型的原蜥脚类骨盆,肠骨相对较低,趾骨、坐骨粗壮。这种恐龙前肢较短,约为后肢的五分之三左右。王正举发现的这具巨型完整带头骨的化石骨架,经张峦宏研究命名为“金山龙”,是目前禄丰盆地发现的最大的原蜥脚类恐龙。 武定昆明龙: 1954年,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技工苏有玲,奉杨钟健之命前往云南省武定开展地质采集工作,在武定县城的南郊红石滩发现一具出露的恐龙遗骸。苏有玲经过近两个月的挖掘工作,踩回来两具不甚完整的恐龙骨骼。这些化石出自下禄丰组,修理后的恐龙标本,显示出一种原始、典型的蜥脚类恐龙特征:它的头颅和下颌非常高耸,具有匙状的牙齿。颈部与背部脊椎的侧腔室还没有发展,神经弓和脊非常高突,而在神经脊与神经弓中明显地保存有后关节突和横关节突膜。昆明龙有厚实的颈椎与背椎构造,四个愈合的荐椎,板状的肠骨和耻骨。这群恐龙体长约7.5公尺,颈子相当短,四肢极为壮硕以支撑庞重的躯体。 武定发掘的昆明龙化石标本经赵资奎在1985年描述,董枝明于1991年将其归属到蜀龙科之中。此外,在禄丰盆地的大荒田村,也曾发现过昆明龙的脊椎骨。昆明龙的某些特征,和印度下侏罗统Kota层出土的大足龙相似,是已知最古老的一种蜥脚类恐龙。 中和金沙江龙: 1970年,赵资奎和同事们在禄丰盆地采集到一件不完整的恐龙化石骨架。其体长大约12-13公尺,牙齿具有原始型蜥脚类的模式,边缘呈锯齿状,像是较晚期的蜥脚类——峨嵋龙,或圆顶龙。但经详尽研究,金沙江龙应隶属原蜥脚类恐龙。它的头骨还没有特化,有较窄的上下颌,骨架中央部位较厚重,没有侧腔室,神经弓相当低。它们或许应该归属到一群演化成较大型而且完全四足行走的族类——黑山龙科。金沙江龙是侏罗纪早期最大型的原蜥脚类恐龙。 尹氏芦沟龙: 在杨钟健记述的禄丰恐龙动物群中,有一小型的兽脚类恐龙,类似于北美三叠纪晚期的腔骨龙。这件恐龙头骨标本发现于1938年,为了纪念揭开抗日战争序幕的卢沟桥事变,杨钟健特意将它命名为芦沟龙,种名Yin是赠给我国著名的地质古生物学家尹赞勋院士。 尹氏芦沟龙的身体轻巧,它的大小与一只鸵鸟差不多,站起来有1.5米高。芦沟龙的头小而尖,头的两侧长着一对大而圆的眼睛,眼眶较高,视力不错。这种恐龙可能生活在丛林中,它有一个细长而灵活的脖子,使它能把头抬起来寻找捕食对象。它的嘴巴较尖,口内长着小锥子似的牙齿,前上颌骨上有5枚,上颌骨上有10枚,牙齿扁向后弯曲,牙齿后缘有细密的小锯齿。芦沟龙的口腔结构说明它是吃肉的恐龙,以捕食小蜥蜴、早期哺乳动物和昆虫为生。芦沟龙的前肢较短,起“手”的作用,用以捕捉动物,后肢则可能用来行走,身长约1.3米。这是一种在丛林生活的食肉性、两足行的小恐龙。 三叠中国龙: 1948年,在禄丰盆地的下部禄丰组地层中,发掘出一件具四颗牙齿的颌骨残片,另外还有一块愈合荐椎,杨钟健先生据此描述了一个肉食恐龙,命名为三叠中国龙。初期,杨氏将其归于兽脚类恐龙中最原始的鳄龙类,后来的研究确认那件愈合荐椎是云南龙的腰带。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龙可能属于古老型的乌龙科或称巨齿龙科,并有可能与双脊龙有关。 中国龙体型极为巨大,体长估计在5米左右。它的头大,嘴裂宽阔,牙齿侧扁,呈匕首状,后肢强壮,趾上有爪,是典型的肉食性恐龙。可以肯定地说,中国龙是禄丰蜥龙动物群中的统治者,在禄丰肉食兽脚类恐龙发现的三个属中,中国龙是最大的一种。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6e4c78010098an.html52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