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走进沙家浜(4) |
[游记]走进沙家浜(4) |
2008-05-22 sina.com.cn |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沙家浜是水乡地区,南挽阳澄湖,北枕昆承湖,境内水网密布,是得天独厚的鱼米之乡。过去,水乡地区农村里非常好的一个去处就是茶馆,大大小小的茶馆到处有。茶馆大都是临水而筑的,主人以茶奉客。来的客人当然不是文人墨客及茶鉴赏家们——他们的雅举不是普通人所能够做到的,来来往往的人是普通的老百姓。每天天色未明,那些早起的男人们总赶在一天的劳作之前提上各式的紫砂茶壶,从不同的方向,经历了长长短短的路程,聚集到茶馆里来;先来的往往在临水的窗边找个好位置坐下,然后和老板以及陆续进来的老朋新友打个招呼,开始喝茶和谈古论今。茶客们一般自备茶具、茶叶,也有用茶馆里的。沙家浜人把喝茶说成是吃茶。当第一个茶客进入茶馆时,老虎灶上的水早已烧开了,就等着伙计一声吆喝“开水来了!”茶馆里很快就热闹起来,招呼声,吆喝声,“吃茶”时的滋溜溜的声音,响成一片。老虎灶灶膛映出的火光忽明忽暗地涂抹在茶客们的脸上。茶馆有的是热气腾腾的开水,一壶执于手,便有了温馨升腾。上茶馆吃茶,是水乡人从古至今的习惯,在这里边吃茶边说话,可以知道许多的信息,互相交流,其乐融融。茶馆还是民间艺人很好的演出场所,如评弹、说书、杂耍等都是乡民所欢迎的,这时,茶馆里就凭添了许多的情趣和欢乐。窗外,远处是十里青山半入城的虞山剪影,近处窗下是清清流水芦苇摇,窗内的话题也如流水一般娓娓流过。 大家知道现代京剧《沙家浜》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里面开春来茶馆的老板娘阿庆嫂在日、伪、顽和新四军之间应对自如,让人叹服。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沙家浜镇的茶馆大大小小有34家,当年新四军“江抗”战士经常利用茶馆作掩护,联络接头,传递情报,运送伤员和枪枝弹药。有许多茶馆还是新四军的地下交通站,如北桥村的“南馆”、“北馆”,曹浜村的“春海茶馆”、“东来茶馆”等。当年谭震林受陈毅同志和新四军军部的指令,带着几十个党政军干部到江南东路地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建立和扩大抗日根据地,从茅山出发,一路千辛万苦,到达当时东路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中心地方常熟时,第一个晚上就住在一个小茶馆里;后来在军事工作繁忙和战斗间隙时,又曾经多次住在茶馆里,并且在他一次病重时得到了茶馆老板娘的悉心照顾……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春来茶馆和老板娘阿庆嫂,便是无数沙家浜茶馆和从事地下联络工作同志的缩影。1982年时,曾任江南抗日义勇军司令的谭震林回到常熟,战地重游之际,谈起了现代京剧《沙家浜》,他指着站在自己身边的革命烈士陈关林的妻子陈二妹,心情异样地告诉人们:“关林嫂的丈夫陈关林就是开茶馆的。她就是阿庆嫂式的人物!”是啊!当年,陈二妹的丈夫陈关林为了掩护新四军伤病员而被敌人抓去,从此下落不明(后来明白是被敌人害了);陈二妹自己强忍悲痛,带着孩子,继续着丈夫留下的工作。她还在死亡线上掩护和救过建国后成为国务院副总理的谭震林……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234b9d010006nq.html20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