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芦花放 稻谷香 岸柳成行 由于行程的改变,次日我们到位于苏州常熟县阳澄湖畔沙家浜游览。抗日战争时期,在芦苇荡的绿色帐蔓里,新四军战士和沙家浜人民共同谱写了一首首壮丽的战斗诗篇,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此为素材创作的沪剧《芦荡火种》、京剧,《沙家浜》,家喻户晓,盛极中华,使沙家浜名闻名遐迩。近年来,随着“红色之旅”的兴起,特别是30集电视连续剧《沙家浜》在这里拍摄,沙家浜利用得天独厚的革命传统和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建成了这个占地2500亩的沙家浜风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来到沙家浜,首先是参观《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纪念馆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陈列了400多幅民主革命时期浜的革命历史图片和一批革命文物。纪念馆还采用了多媒体景像、场景复原等现代化手段,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当年的抗日场景和军民鱼水深情。 走过“东进桥”,我们一行真真实实地踏上了这块养育了“阿庆嫂”、“沙奶奶”的土地。占地1.33万平方米的瞻仰广场不失庄重地显现其中。以“郭建光”、“阿庆嫂”等形象为主创作的大型主雕屹立于广场中央,象征着新四军伤病员的18根柱雕以形态各异的块面造型和强烈的肌理效果对比,淋漓尽致地表现着泰山压顶不弯腰的革命精神。 “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沿着田间小路走向湖畔,那里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河水清澈,河上有一座竹桥,行走上边,晃晃悠悠,水乡味十足。站在桥上放眼望去,一人多高的芦苇一片连一片,如同一道天然屏障。想当年就是在这河流纵横、芦苇丛生的绿色世界里,留下了新四军和革命群众的足迹,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导游带我们坐船游芦荡,划船的大婶都穿蓝花布衣服,头戴草帽,我们在船上坐好,船就往阳澄湖摇去,橹声呀呀,小舟进入芦荡中,这里的芦苇密又高,港叉星罗棋布,据说这只是阳澄湖畔很小的一个芦荡,再出景区外就是全国最大的芦苇荡。 游船靠了岸,一根高高的竹杆挑起一面镶边四角旗——“春来茶馆”,据导游说这已经是第三代的春来茶馆。在茶棚的方桌边落坐,一个系着蓝布围裙的青年农妇随即送来了茶杯。不知是刻意模仿,还是无意巧合,她那装扮和利索劲竟又是一个活脱脱的阿庆嫂。茶馆的前面的广场,有仿古的戏台,每天定时这里有表演,来得真正是时候,大家边品茶边欣赏京剧《沙家浜》的经典唱段。 离开茶馆,就到了“传统教育区”,径直深入, “刁宅大院”、“古石板街”、“沙家浜城楼”等主要景点便活生生地出现在你眼前。据说,电视剧《沙家浜》剧组为了追求最好的拍摄效果,要求找到一个有30年代的常熟城、沙家浜古镇、春来茶馆、大片芦苇迷宫、沙奶奶生活的小渔村的地方作为拍摄地,但在周边古镇、影视城踩点时发现都不太合适,而沙家浜以大片的芦苇生态湿地、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最终成为剧组的不二选择。就这样,为了又一部艺术作品,沙家浜人用了79个日夜,在55亩荒滩上奇迹般地建起这座“沙家浜镇”,而电视剧中90的场景都放在了这里拍摄。 如今,江南水乡影视基地成为红色旅游胜地沙家浜的又一个亮点,吸引了更多的文艺工作者来到沙家浜进行创作。风景区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到现在为止,影视基地已经完成了《金色年华》、《三言二拍》、《中国酒王》、《白玉堂传奇》、《茉莉花》等10多部影视剧的拍摄。《碟影藏龙》和《精武飞鸿》剧组也正在紧张拍摄之中,下半年还将有电视连续剧《卡门上海》、《追杀横路晋六》等在此开拍。 来到沙家浜,阳澄湖的“六月黄”大闸蟹正当时。不吃白不吃,价格当然就不便宜,要四十元一只哦,其它的就以江南水乡的农家菜为主,我们点了一条鲢鱼,吃时发现一点鲜味也没有,到鱼池看看,哈哈那条鱼还在那游呢,原来老板换了条死鱼。 要买纪念品,这里有现场制作的小布鞋、小竹篮、草鞋、蓝印花布系列、芦苇画系列、竹木工艺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