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大中小 发表于 2006-4-10 16:08 只看该作者 旅游札记:探访水乡古镇(2)吴县甪直 10月24日 苏州——这个以园林著名的秀丽城市,以前曾经来过,这次的目的是探访古镇,由于时间的原因,不便停留。 多年养成的习惯,每到一个城市,总是要购买一张最新版的地图。买到地图后,看看江苏的三个古镇应按什么顺序走,决定从北往南,从最北面的甪直开始。正好火车站前的广场上就有驶向甪直的专线班车,车程40多分钟,票价7元。 9:20到达了甪直。 甪直位于苏州城东的吴县东南隅,在江南6个知名古镇中,甪直的资历最古老,与苏州城一样,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甪直古称甫里,吴王在此地建过离宫。唐宋时期曾为名镇,唐代以后,因河道形状像“甪”字,改为现名。甪直被澄湖,万千湖,金鸡湖,独墅湖,阳澄湖环抱其中,又有六条河道穿镇而过,三条横向,三条纵向,交汇纵横,素有“五湖之汀,六泽之冲”的美称。 经询问指点,来到古镇老街的一个入口,甪直文化馆与老街的这个入口相对。文化馆前贴满了某湘剧团晚间演出艳舞的大幅招贴广告,画面上身着三点泳装女郎们充满肉欲挑逗的肢体与古镇的素朴氛围极不相称。 经过一个牌坊和一座建于元代的石桥,走进古镇的老街区。老街沿河而建,全长2公里左右,两侧皆为明清风貌的店铺住宅。 缓缓漫步在石板路上,外乡的游客很少,可以尽享江南水乡安然静谧,感受吴侬软语的美妙。甪直河道不宽,但古桥很多,原有宋元明清各式古桥72座半,现存41座,走十几步、几十步就会见到一座古桥,最短的一处甚至是三步两桥,难怪甪直有中国古桥博物馆的称谓。两侧驳岸还有一些雕刻着图案的船缆石,有花卉,有鸟兽,有传说的故事,有家居的摆设,仔细观赏,既古朴又别致。 随处可见的小桥流水,间或有船家从桥洞荡出,狭窄幽深的弄巷,黛瓦挑檐的小楼,花枝出墙的家居,方桌条凳的堂馆,黑漆柜台的店铺,蹲伏河边涮洗的妇女,对弈闲谈喝茶的老人……这里的一切生活景象,仿佛留住了逝去了光阴,回归到小说里、电影中那些江南古风扑面的年代。 沿着河道边的街巷走来转去,跨过一座名为“香花桥”的拱桥,一条不长的巷弄对着一座山门,走近一看,是千年古刹保圣寺。 我一直认为旅游不仅是一种经历,更是一种体验。不光是到此一游,更要解读此地的历史和民俗。 进保圣寺看看,买票时才知,甪直有5个景点,不售单个景点的门票,需要购买统一的联票,票价45元。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入乡随俗。 保圣寺建于南朝梁代天监二年,历史上曾与南京的鸡鸣寺、苏州的寒山寺、杭州的灵隐寺齐名,合称江南四大名寺。这个在历史上曾具名望的庙宇,由于自然、人为等多种原因,虽经历代修缮,终于近代趋向衰落,最后其主要建筑群毁于民国初期的一场大火。因此称它为保圣寺遗址似乎更为贴切。 现在,保圣寺内与佛教有关的遗迹只剩下天王殿和民国初期建在大雄宝殿旧址上的保圣寺古物馆。馆内珍藏着一幅艺术瑰宝——塑壁罗汉。这是唐朝雕塑大师杨惠之的遗存作品,当年雕塑在大雄宝殿的三面墙上,保圣寺破败与失火后,在一些文化名流和国民政府文化官员的拯救下,才将部分塑壁罗汉保存下来。经过重新修补的壁塑,天风海涛,峻石乱云,气势恢宏,九尊罗汉居于各自的洞穴内,有的嗔怒,有的恬淡,有的似哭似笑,有的低眉思考,有的极目远眺,有的讲经论道,有的谦恭聆听。把罗汉雕塑在墙壁上,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真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出了古物馆,走向寺院的深处,空旷的远方有亭、有池、有坟。套用杜甫的诗句:先生祠堂何处寻,保圣寺内柏森森。这位先生就是晚唐文学家、诗人陆龟蒙。如今,祠堂已不复存在,但清风亭、斗鸭池、衣冠冢依然留存。陆龟蒙,人称江湖散人、天随子,出身于世代为官,而且为大官的吴门望族。不知何因,陆龟蒙却采取了隐逸的生活,隐居在保圣寺内。他不仅仅是吟诗赋词,养绿鸭斗趣,还下田劳作,关心农民的稼穑,据说江东犁由直辕改为曲辕正是他的研制发明,犁地时不但省力,而且操作灵活。先生的私生活也很检点,符合儒家的礼教。人们敬重他的品行、为人和学识,称他为“唐贤”。先生作古业已千载,先生之风却山高水长,影响着甪直的代代民风。 保圣寺内还有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纪念馆和墓地。当年先生办学授课的庙舍改建成纪念馆,用文字和图片讲述了先生教书育人的一生。“五四运动”前后,一批有文化的年轻人,把教育兴国当作追求与理想,我们可以从柔石的作品《早春二月》中窥见一斑。叶圣陶先生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于1917年春来到民风纯朴又风景如画般的水乡甪直,在这里他办学讲课,生活了5年,从此他把教育当作了自己一生的事业。也许这里的生活使他终身萦怀,在94岁高龄作古后,他又回到人生的第二故乡。墓道上,一座六角亭内题写着先生的手书“未厌”二字,表明先生永不言足的一生追求。墓前的石栏和台阶上,镌刻着万年青和桃花李花,寓意先生桃李天下的一代师表。 出了保圣寺,我顺着河道找寻着联票上的其它景点,这些景点散落在民居当中。 走进王韬纪念馆,王韬半身塑像的背后是一大幅木刻屏风,上面镌刻着王韬一生的主要事迹。王韬这个名字,我似乎在读杂书时见过,仅知道他的思想主张曾影响了康有为、梁启超等这些清末变法维新的改良派。参观了纪念馆,我才解读了这位从甪直走出去的名人坎坷又辉煌的人生之路。在这里我还学到了一个现在已不怎么用的词——“格致”,王韬在海外漂泊了23年后回到了祖国,在上海主办了格致书院。与历代的书院不同,格致书院不是文人墨客把玩文字的场所,而是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科学的一方天地。清朝末期,还没有物理、化学的说法,“格致”就是物理、化学的总称。 萧芳芳演艺馆使我看到了港台影视界的一颗灿烂明星。其实,我并不知道萧芳芳其人。这个水乡后裔天生丽质,6岁登台演戏,曾是东南亚地区颇受欢迎的童星。中国家庭每个牙牙学语的儿童都会唱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最初的原唱正是童年的萧芳芳。她至今拍摄过二百多部电影,七次获得过不同电影节的影后殊荣。她是港台影视圈内少有的才女,能写善画,甚至还涉及服装设计、编纂英汉词典。她大红大紫、作为香港票房领军人物的时期,正是国内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的时期,别说香港电影,就是国产电影业已停拍,使我们无缘一睹萧芳芳的风采。 吴东水乡妇女服饰馆飘来的是一股灵秀的气息。陈列台上身穿各式水乡服饰的模特们或站或坐或倚,为观者展示着水乡女子服饰特有的风韵与妩媚。中国城市的服装服饰大体上是相同的,而中国乡村的服装服饰在不同地域却有着不少的差异。比如头巾,北方地区是方形对折成三角,系在头上后面是一个尖角;而水乡地区是梯形,系在头上后面有两个尖角。这些水乡农家自纺自织的粗布土布,经过精心的缝制,变成大襟上衣、作裙、穿腰、绣鞋,上面的盘扣、滚边,还有许多缝绣的饰物,可以想象出水乡女子精于女红的心灵手巧。不过,这些服饰在现实生活中已经逐步隐退,变成既往的历史,作为水乡文化的一部分,保存在展览馆中。 万盛米行已不再是收米卖米的商行,作为一个景点供游人观赏。柜台、笔砚账薄、称量稻米的称和斗,影射着历史的回光。一处名为“耒耜堂”的厅房内陈列着耕犁、水车,加工贮存稻米的工具、器具以及用稻草制作的生活用品。这些原始又简陋的农具,似乎告诉我们水稻从种植到变成大米的过程。《多收了三五斗》这篇叶圣陶的名文,被书写在万盛米行的一面墙上。此文曾多次编入中小学教材,充满着悯农的人文情怀,透过字里行间,描绘出民国年间水乡农户丰收的喜悦与谷贱伤农的强烈反差。 五个景点看完后,我又走到古街的正门入口,一座重檐绿瓦的牌楼,一个不大的广场,一尊雕塑的神兽。神兽像似麒麟,但非麒麟,头上长着一只朝天的独角,其名甪端。据传,甪端在云彩里看中这方水土很合它的心意,便降落于此,响亮地鸣叫,它把祥瑞带到了这里,从此甫里改称甪直,这是甪直这个地名来历的另一种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