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发吴江,东行20多公里即到甪直。很多朋友可能不识“甪”字,其实甪直的难忘之处并非在这一冷僻字,更有着许许多多令人难以忘怀的水乡风情和恬淡安逸。甪,音路,沿古镇西口一座轩敞的牌坊而入,迎面有一尊叫做甪瑞的怪兽的汉白玉石雕,背面铭文说它是“传说中的一种灵异之兽、吉祥之兽,日行一万八千里,懂得四方语言,知道远方之事,形如狻猊,专蹲风水宝地”。据考证,甪直与苏州同龄,现属昆山,距今已有2500年了。她萌动于春秋,绵延于两汉,繁华于魏晋,勃发于明清。相传原名甫里,因唐陆龟蒙号甫里先生曾在此隐居而得名,现存陆墓,明代撤村设镇,因镇东有直港,水通六处,其状如“甪”,故更名为“甪直”。 沿着小桥流水、老街廊棚,踏着一径弹石、走走停停,民居枕水而筑,前街后驳,在碧树掩映间,以众多石桥相勾连。身旁店铺林立,游人如织,脚边流水潺潺,小船穿梭,仿佛行走在明清的小镇街巷,纯朴而宁静,感觉很散漫、很闲适。据说,古镇方圆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原有宋、元、明、清时代的石拱桥72座,被冠以“桥都”的美誉,不过如今仅存41座了。据说,水乡独有的东吴妇女服饰是古镇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导游小潘就是这么一身的青花装扮,我们戏称她为潘金莲,其实看上去更像阿庆嫂。 上世纪初,叶圣陶老先生曾在甪直小学执教5年。叶圣老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托命于文艺”,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他将甪直比作自己成长的摇篮和“第二故乡”,在此创作了《多收了三五斗》等大量传世佳作。甪直百姓没有忘记老人家,修陵作记,筑馆为念。《多收了三五斗》开篇这样写到:“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里面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我们就实景走访了当年“前店后场”的万盛米行,装卸码头、售粮高柜、石板大院、加工农具等等,相隔百年沧桑,却如当眼前。 保圣寺是江南一座千年古刹,相传是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时所创建,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后随佛教在我国的兴衰而屡废屡建,最盛时据称有殿宇五千间、僧众数千人,现系明成化年间重建、清乾隆年间补建,时称江南四大寺院之一,堪与杭州灵隐寺相媲美。寺内丹桂、金桂、银桂暗香浮动,千年银杏、百年枸杞杂陈其间。大雄宝殿有宋祥符年间泥塑18尊,现存9尊。据县志记载,殿中“释迦牟尼佛像,旁列罗汉十八尊,为圣手杨惠之所摹。神光闪耀,形貌如生,真得塑中三味者,江南北诸郡莫能及”。近观之,用泥恣肆,可谓随心所欲;表情夸张,仿佛呼之欲出,叹为观止。遗憾的是,像宋徽宗一样,皇帝可以附庸风雅,却不可以成为艺术家,萧衍的命运何其相似乃尔? 曾经有人说过,假如真能时光倒流,那就一定要生活在宋朝。我想说,假如我的职业是教师,我一定会选择甪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