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上“海马蹄印”可能是古滇人插立木修房的基础 在抚仙湖的众多传说中,关于海马的传说最为离奇。据说这种海马可以在湖面上奔跑如飞,经常在晨雾中出现,雾散后潜入水中,在古县志中多有记载。耿卫认为,抚仙湖水位很低的时候,在很浅的地方露出的石板上,人们可以看到直径在8-15厘米的孔洞,形状酷似马蹄印。在水下建筑上,他也发现很多类似的孔洞,有些内部边缘还有石钉。最初他一度认为这些孔是来连接石板的,后来发现这些圆孔插上木桩,再用绳子连接起来,会形成一个规则的长方形。 考古学家通过研究古滇文明的青铜器图案发现,古滇人的建筑主要是以杆栏式建筑为主。这种杆栏式建筑是先用竹木搭成房架,底层悬空,再修墙而形成的建筑。耿卫认为,利用石板孔插木形成的长方形,完全符合杆栏式建筑的基础。他由此推断,所谓海马的脚印就是杆栏式建筑用于插立木的基础,抚仙湖水下古迹一定与古滇文明有着直接的联系。  规模不逊玛雅文明,对其研究将成世界性课题 在云南澄江县的历史上,有史可查的有3个城市,其中最早的是俞元古城,后来在史书上神秘消失,这是很多专家倾向于认定水下城市就是俞元城的原因。然而,耿卫却对“俞元”两字有独特的诠释,他认为,“俞”在古汉语中有“最初”之意,而“元”有“原始、根基”之意,两者结合起来,就是“最初的高大的根基”。 耿卫说,“和其他的古代文明遗迹相比。抚仙湖水下遗迹的规模绝不逊色。拥有超过21米的高大建筑,这在玛雅文明遗迹中都是不多见的。对它的研究将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困扰考古界多年的古滇文明的谜团,很可能通过抚仙湖水下古迹揭开。” 古滇文明的由来 公元前279年,楚国大将庄硚率领大军直扑滇地(现在的云南地区),征服了当地的少数民族。正当庄硚准备班师之际,偏偏赶上秦国入侵楚国,切断了他回国的后路。庄硚索性就在滇地称王建国,史称“庄硚王滇”。 到了汉武帝时代,中央王朝把滇国所在区域设为“益州郡”,下辖24个县,滇王成了名义上的统治者,古滇文明逐渐衰弱,融入中原文明。由于缺少文字记载,关于古滇国的一切,逐渐湮没无闻,成了一个无人知晓的历史之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