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游——狮子林 但凡说到苏州,就不能不提苏州园林,而说到苏州园林,就不能不提到狮子林。 我们几乎是怀着探密或者说是一种考古的心情,进入这座源自元代的园林的。狮子林是一处寺庙园林,建于元代,以假山湖石为特色。园林占地面积为1.73亩,全部用湖石堆叠,洞壑盘旋,象一座叠石迷宫,令游人扑朔迷离。有时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或近在咫尺,偏偏无路可达。有时明明已无路可走,待走近细瞧,又见旁侧石壁有一洞口,钻过去,豁然开朗,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正中大厅有一副章草抱对:“似黄道流星散落百座:忆云林作稿点活五龙。”联语把园内湖石比作黄道流星,假山活似五条巨龙腾飞。导游告诉我们。眼前这座怪石嶙的假山 便是狮子林的标志。狮子林的石头之奇,不光在形,而在于它的“迷”。 园中有座石砌假山,是一个迷宫。相传乾隆几次下江南,都曾到此山中探密,可始终不得其要领,每次都找不到出口。于是这位素以风流才气著称的皇帝,竟意犹未尽的写下了“真有趣”三个颇为俗气的大字。 我们看到假山迷宫旁那颇具皇家风味的亭子,也因此得名:真趣亭。 那三字中间的“有”字呢?相传为当时跟从的一个官员,向皇帝讨了去,因此乾隆的题字恢复了风雅,而这位机智的官员,因这“有”字而拥有了这座著名的园林。 狮子林历代为官员所拥有,又常接待皇帝的来访,其园中建筑的奢华和气派自不必细说。这座园子不同于其它园林的特点,还是在一些细节上。 园中竹子颇多,使园子在石砌的生硬下多了几分婉转雅致,而竹本身,有高风亮洁的含意,为官之人所喜好。 但做为官家园林,园中的台阶却更具代表性一些。狮子林可以说没有台阶,在每个厅堂的拾级处,都是大块青石,青石的形状,无一工整,皆为奇形怪状,细看颇似画中的祥云。踏石而上时,也要分三步缓上,意为:平步青云。 最后是地面。园中的地面皆为石子拼成。很典型的,用黄,青两色石子拼成梅花和铜钱的形状。相传走时也颇有讲究,男子踏铜钱,而女子走梅花,意为男生财而女生花。连起来呢,就是二字“花钱”。园主人的用心和富有便可见一斑。 园林游——沧浪亭 沧浪亭为宋代诗人苏舜钦所建。《楚辞 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诗人自号沧浪翁,因此取亭名“沧浪”。 沧浪亭的正门并不出奇,直到走入园中,才不由感叹:真是别有洞天!不仅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亭、台、楼、阁,无一遗漏,且有假山、翠竹、芭蕉、古木点缀其间。建筑的沉静与植物的鲜活结合得婉约动人。而漏窗,这一园林造景中常用的手法,在沧浪亭中使用最多。园内各处的墙壁上、廊壁上开出各式形状与图案的窗,既有竹、梅等中国传统图案,也有一些规则图形。透过窗棂,游客可以看到各个角落的景色,甚至园外环绕的葑溪,溪边的依依垂柳都可尽收眼底。令人尤其难忘的是“翠玲珑”,取自苏舜钦的诗句“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平常房间多是墙上开窗,推窗即可将室外美景揽入怀中,所以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佳句传世。此屋则不同,对着门的那堵墙完全镂空,以大大小小的方格分割,与外界似隔非隔。屋后修竹摇空,四时景致各不相同。即使飞雪漫天,仍然可于屋内围炉品茗,赏景吟诗,别有情趣。由此可见,古人的确高明:他们将美纳入平常生活,在发掘美的同时发掘生活,使自己真正地融入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相忘”的境界。 游过沧浪亭,便往拙政园去。有人说,来了苏州不看拙政园,等于没来。如果说,沧浪亭只是一小家碧玉,玲珑可人,那么,拙政园则如大家闺秀,雍容端庄,落落大方。 园林游——拙政园 拙政园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它的布局相当的完整,园中无论春夏秋冬,四季都有可欣赏之景。春看桃花夏看荷,秋赏红叶冬赏雪,四时之景皆攘括其中。 而园中取景之法,也堪称典范。有借景,有框景,无论在哪个角度,看过去的,都是一幅完美的景色,就算透过一扇窗,看到的景象,也颇似国画般创意。最奇的是,离园好几里有座宝塔,也被借景法借入园中,让人观之产生“庭院深深,深几许”的错觉。 相传拙政园的设计者之一,便有人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于是这座园林最大的特色便是古典而高雅,清静而不入俗流,其风韵非皇家园林可比。也或者说,世间的其它园子和它比,只能落入一字:俗。 园中的经典建筑是一座香舟。 其实要说它是舟,并不贴切,它并不能开动,说它是屋,也不贴切,它的外型是船,是赏荷的用处。但无论它到底是什么,它的设计,也足以让人在惊叹之余忘掉它的用处。 这是一座集亭,台,楼,阁,塮为一体的建筑。中国建筑的五种经典形式溶合在一座船上,亭接台,台倚楼,楼连阁,阁靠塮,环环相扣,没有一丝的破绽,是那样的一体而合谐。风雅——只有这两个字了。这座不动的船,传递给我们这座明代园林的真谛。 园林游——留园 与拙政园齐名的是留园。 留园位在阊门外,占地约50亩。原为明嘉靖时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的东园,清嘉庆时刘恕改建,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当时以造型优美的湖石峰十二座而著称。经清太平天国之役,苏州诸园多毁于兵燹,而此园独存。光绪初年易主,改名留园。俞樾在《留园记》中誉之为“吴中名园之冠”。 现在的留园大致分为中部、东部、北部、西部四个部分。中部以山水为主,为原留园所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西、北部为清光绪年间增修。入园后经两重小院,即可达中部。中部又分东、西两区,西区以山水见长,东区以建筑为主。西区南北为山,中央为池,东南为建筑。中部景区是全国的精华所在。景致以山石为主,明洁清幽,峰峦回旋。中间是池水,象征湖泊。水池西北两边堆山叠石,山石嶙峋,垒石多用黄石,气势雄浑。园内亭阁轩厅颇具特色,尤以“留园三峰”中的“冠云”的呼石最为珍奇,瘦、透、漏、皱,清逸不凡。 留园以结构精巧取长。花窗设计别出心裁,独具匠心,把花纹图案设计在窗橱上,中间留出较大的空间,使窗外的景物透入室内,看上去就像墙上挂了几幅生动活泼的图画一样。全园布局紧凑,结构严谨,厅堂宏丽,庭园幽深,重门迭户,移步换景。留园建筑数量较多,其空间处理之突出,居苏州诸园之冠,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