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江苏苏州游记—小城黎里水岸人家—同程旅游博客

[游记]江苏苏州游记—小城黎里水岸人家—同程旅游博客

2007-07-21    17u.com

黎里,这个旧时样式的小镇有着好几个美丽诗意的别名:梨花里,梨花村,梨川……虽然这些名字连当地人也很少提起了,但,正是梨花里这三个字吸引着我,小镇的恬静与闲适,还有一点点孤寂,使我像着了迷一样,让我不顾旅途疲顿,一次次来到这个苏南小镇。

这是极为普通的江南小镇格局:一条流贯东西的河水,将窄长的老街分成南北两岸。河上有来来往往的小船。岸上有长不见底的廊檐,有曲折幽深的窄巷。难得的是,这里仍保留着旧时痕迹:小河两岸,明清建筑并肩而立,一幢紧挨一幢。错落有致。躲在风雨廊下的旧式茶馆、客栈仍然依稀可辨。

黎里古镇,鲜有外人来访。因此这里有纯朴的民风,干净的环境。不受干扰的生活和慵懒气氛。而明清两代的老房子更是比比皆是。那些石拱桥、拴船石都是年代久远的宝贝了。

在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打盹

第一次到黎里是去年初夏。北上的列车在无垠的田野里隆隆前行。电线杆向后退去,村庄和河流时隐时现。五月的麦田有泥土的气息和麦穗的清香。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彩。金色的麦浪。银色的小河。还有低矮的青山和高大的树木。这不是电影中的画面,这是苏南农村最普通的田园景色。

经过二十几小时的颠簸,终于到苏州了。然而苏州不是我此行的目的地。我的目的地是苏南小镇黎里。苏州只是中转站。我必需在这里换上开往平望的中巴才能进入黎里。平望是京杭运河边的一个恬静的小镇。离黎里不远。

选择从平望进入黎里是因为这里进入黎里需经京杭运河。这样的路线安排会让自己的旅行变得更有意义。而且我喜欢体味那种遥远的感觉。空间的距离或时空上的距离都会让我获得旅行的快乐。越遥远越快乐。

午间的黎里出奇的安静。小镇像熟睡的婴儿,或者打盹的老人。一条流贯东西的太浦河穿镇而过,将窄长的老街分成南北两岸。河,极窄。街更窄。一座座石拱桥连接着两岸的街道。小河两岸,明清建筑并肩而立,一幢紧挨一幢。错落有致,像一群听话的孩子。躲在风雨廊下的旧式茶馆、客栈仍依然稀可辨。小街上行人不多。自行车叮叮噹噹地驶向绿荫深处。小木舟拴在岸边的绿荫下,轻轻晃着。有手中还夹着半截烟头的三轮车夫在石板凳上打磕睡。旧式的小茶馆里,客人已散去,掌柜的捧一碗茶,坐在店口的椅子上发呆。 在河边,有不少卖水果的地摊。红红绿绿的水果,散发着诱人的香味。白色的遮阳伞像阳光下盛开的花。找卖水果的小摊老板借了张板凳。坐着发呆。五月的阳光有些暖意。打在身上,感觉身体像是快要融化了。闭着眼睛,享受片刻的安静。不知不觉,睡去。睡梦中,被手机短信吵醒。远方朋友的问:在哪,在干嘛?回给他的短信只有简简单单的十一个字:在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打盹。然后,继续发呆晒太阳。

夕阳下的慵懒时刻黎里的小街不长,整个午后,我在安静的小街来来回回地走着。胆小的黑狗,在木门后朝我这个陌生的旅人小声地吠着。吵醒了的主人,轻轻呵叱一声。狗也就不吠了,懒懒地趴在地上。睁着眼,无辜地看着主人。太阳偏西时,小河两岸的人多了起来。我的影子被夕阳拉得长长的。投在高低不平的石板路上时,影子也变得支离破碎了。我踏着自己的影子走在异乡的街上。那路面,有数百年历史了吧。石板都磨得光可鉴人了。

河的两岸,人渐渐多了起来。三三两两的,从自己家里搬出来的竹椅、茶杯还有冒着热气的茶壶。围成一圈的,坐成一排的。还有或坐或立的。好像街坊邻居都到河边来了。享受最后的慵懒时光。老人们拉起了家常,软软的吴语,柔软得像化开了的糖。那些顽童们,在廊柱下玩起了捉迷藏。白发苍苍的老先生们,坐在河沿的石板上,摆一方小小的棋盘,撕杀开来。沿河而居的人家是幸福的。还有,刚刚下班的谁家媳妇,在橱房里忙进忙出。蹲在河边洗菜,淘米。一身上班的工作服还来不及换呢。片刻,便有炊烟升起。炊烟夹着饭菜的芬芳和干稻草的气味弥漫在小镇上空。黑色的瓦顶将炊烟衬得分外洁白。这炊烟好像是记忆中十分遥远的事了。炊烟的气味也是久违了的。

在弹棉絮的一家小店,发现旧式的制作工具和传统的制作手艺。还有一家小小的理发店,居然用的是那种年代十分久远的座椅。有老人,坐在那掏耳朵。仰着头,半眯着的眼。十分享受的样子。

月光天台太阳下山了,河岸人家的灯也亮了起来。月亮探出了头。小镇开始热闹起来。河边的人家传出简单的乐器声,像是二胡。拉得断断续续的音乐,有点像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听起来倒也别有一番味道。有灯光透过门窗,倒映在河中,窄长而弯曲的小河变得生动起来,太浦河一闪一闪的,光彩夺目。

一家小饭馆在店口摆了一张木头桌子和数张形状各异的椅子。像是丽江古城或阳朔西街的小酒馆。只差没有背着大包的背包客和人高马大的鬼佬了。因为这里鲜有外人来访。在黎里闲逛的那三天,整人镇上就我一个外乡人。要了一份简单的饭菜。喝着可乐,吃着干饭。这种吃法有点怪异却十分受用。填饱肚子还顺便解渴。

与店口的中年男人有一腔没一腔地搭话。得知,小镇黎里是大诗人柳亚子的故里。柳亚子的旧居就在河边的小街上,离我住的地方不远。决定明天好好地看看这位大诗人的旧居。热情的老人告诉我:宋朝时,黎里是一个大集市,与丝绸之乡盛泽齐名。明朝时黎里已经是江南一大镇。黎里的繁荣得益于京杭大运河,贯通了南北水运。而老人们分明还记得他们年轻时的黎里。那时的黎里繁华是站在落寞的黎里街头无法想象的。老人们回忆当年的景象:河上船只穿梭进出,岸上,人来人往。而茶馆更是水泄不通。那时集市的市场行情发布,就在茶馆。茶馆才不是纯粹喝茶聊天的。在那时,茶馆和集市是连在一起的。市场的行情,全得通过茶馆发布的。 “当时的米市、丝绸行或是桑蚕业的市场价格都是在茶馆公布和交易的。清晨六、七点钟,茶馆里已是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船一到岸,先在茶馆里了解一下市场行情,然后卖方和买方喝茶议价,谈妥了,出了茶馆,上船,看货,成交了,装载货物的船只直接运到买方的商铺。”

夜里借宿农家旅馆。二楼向着小河的房间,有湿漉漉的花香和晃动的光影。那是街灯透过树木照在天花板上。房间外是一个种满花草的天台,可以很好地俯瞰黎里的街道或仰视黎里的天空。旅馆的老板十分客气打着招呼:是广州来的吧?广州好地方呀。以后常来呀。我们这小地方,住的不不哟。夜里,睡得不踏实。总是半睡半醒的。如水月光,盈盈一室。躺在床上可以听到窗外的一切动静。偶尔有浆声从窗外划过。是晚归的船?或早起的人?我已经不知此时是何时了。月光洒满天台时,我踮起脚,悄悄地走到天台上。蓝色的天幕下,几座老屋高高的屋檐只留下一个剪影,但格外清晰。还有稀落的街灯明暗闪烁。

晨雾中的水岸人家 清晨的黎里仿佛是从河中醒来的,或者说每夜,黎里都是枕着太浦河入眠的。金黄色的曙光映着小河。河面水气缭绕。河岸杨柳依依早起的人们,在河里洗脸、洗菜,洗衣服,还有涮马桶。用的都是太浦河的水。这在外乡人眼里是有点难以接受的。倒是那些升炉火的老先生老太太们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也许是怕炉火的烟熏着别人吧,他们的将炉子移到户外,给炉子加一个很高的烟囱。整条街的上空都是白茫茫的烟,房舍树木因烟雾弥漫而变得层次分明。十分好看。

老街的西侧,还有一家老式的茶馆。黎里镇本来是有20多个茶馆,现在还剩下两个,一个仍是茶馆,另一个已经是麻将馆了。而我此时就在西街的那家老茶馆门前坐着。身边的男人们,悠哉悠哉地抽着烟,喝着茶。做着小本的生意。还有,干脆将木头桌子抬到拱桥上喝茶的。那身后是烟雾袅袅,那脚下,是河水清清,那神精是不问世事。我想,神仙的日子也不过如此罢了。

沿河的老街,一溜小摊:菜摊、肉铺、小吃店、百货。现在的黎里集市,已经无法和宋时的大集市相比了,它显得那样的清淡和寂寞,不过那时的痕迹总还是在的。比如拴船石。黎里有着苏南地区最多栓船石,有人统计过,三里长的太浦河上有252个拴船石,是所有江南小镇中栓船石数目最多的,而且样式也鲜有重复。比如大诗人柳亚子的故居。这座位于河边的大宅院叫周寿恩堂曾经是清代某官宦的旧居。后被柳家买下。柳亚子12岁那年,举家迁居黎里镇。而柳亚子的书房磨剑室还在。按柳亚子生前的样子布置的,有点简陋,却充满文化味。清早的阳光打在书房外的树上,书房里光影斑剥。桌上的笔墨还在,像是主人刚刚离开一样。是写累了,到花园散步吧?

远去的家园

终于还是得告别黎里。告别这方人间乐土。心中有点不舍。与朋友说好了,下个月,就在一个月,我还来。硬座车厢里,有沉沉睡去的老人。神情暧昧的男女。黎里正在离我远去。南方已是十分的闷热了吧。

转自:http://www.17u.com/blog/article/11668.html222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