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吴江三十是黎里 |
[游记]吴江三十是黎里 |
2008-05-22 sina.com.cn |
在老街的老式茶馆里闲坐,身后只一个上年纪的人抽着烟和老板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桌上一壶茶似乎泡了许久。然而,若时光回转,黎里却是运河周边的大镇。太浦与运河相连,运河的繁华令黎里与“丝绸之乡”盛泽一样出名,这里也上演过百舸争流穿梭往复的繁华盛况。这茶馆曾与那集市共处一街,数百年南来北往的商贾曾汇集于此。日升日落,周而复始,商船带来的茶客在这里讨价还价,装船卸货。黎里随大运河的兴旺而繁华,也随大运河的衰落而寂寞。今天,二十多家老茶馆却只剩两个,一个“哗啦啦”麻雀之声不绝盈耳,另一个,坐着不问世事的老人和我,默默地看河水流过。 休息够了,便在这镇中漫无目的地溜达。因为这太浦河,黎里的两岸便需靠桥沟通,所以这儿的桥比别处多。桥有花岗石垒的,也有青石砌的,姿态或旖旎或庄重,应着“青龙”、“迎祥”、“梯云”、“进登”、“清风”这样或那样的桥名,富于变幻。但若与黎里人细说这桥,淡然的他们也难免会带出些傲气,黎里各式各样的桥最多时有八十多座,上可追溯千年,留存至今的古桥也有十余座。不过生活在古桥边的人却没把它们当文物,依然在这悠久之上或快或慢地来来往往。在镇子里走得多了,久而久之便习惯脚下高高低低的起伏,习惯了把桥当路的延伸。只有偶尔在河边停下,才忽然觉得那桥的妙处,恰到好处点缀了黎里的风景。于是便想,是先有了这河再有这镇,还是先造了这镇,再引了这水?其中渊源如今却少有人明白,千百年相伴,河与桥早已相知无语,平静面对人们无谓的猜测。 古纤道富庶一方 据说,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黎里人粜米卖柴、送往迎来仍用大船小舟,小河道也有百舸争流的繁华。因为航运的发达,太浦河很早就修筑了整齐的条石驳岸,每隔三五步更设有缆船石,好似北方的栓马桩,上面拴缆绳的洞被称为“象鼻眼”。最早的“象鼻眼”不过取其实用,不加雕饰,久而久之才体现了主人的心思,象鼻、犀角、如意、笔锭、芭蕉……几百年,老屋拆了,主人换了,缆船石依旧。今有好事人,沿驳岸细细点数,没想竟数出252个美丽完整的缆船石,不起眼的“象鼻眼”成了千年水乡泽国的标识。有一方石,赫然雕着民国初年“五色旗”的图案。河边曲曲栏杆,依依垂柳,隐隐飞桥,却难免感慨历史的神奇,一段早已被多数人遗忘的历史,一块江南小镇平平常常的缆船石,一个匆匆的过客。也或许,黎里的超脱终归只是我的臆想,也或许,这座古镇从未甘于寂寞?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2a434701008y2r.html31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