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五泄游记 诸暨在会稽山麓,是古越国西施故里。流经的浦阳江,因西施浣纱又称浣江。溯源至青口,有大坝横亘;拾级而上,乃见五泄湖。古人赞湖山之美,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佳句;而今泛舟于养育西子之湖,再比何益!五泄湖水,来自东西二源,呈V形汇入。东源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溪广数丈,中道有两高山夹溪,造云壁立,凡有五泄”之所在。 在V形汇入处登岸,往右即郦道元走过的沿溪古道,两边桃李芳菲。早有人比之“桃花源”。巡着清澈的源流走去,空气也逐渐湿润起来,且听远处哗哗的飞瀑,如古琴悠扬的韵律。沿山边拐了个弯,惊看“(第)五泄”瀑高三十余米,宽十余米,水流直泄而下,势不可挡。千军万马似的清流,从瀑顶跌至深潭,欲挽不能;声音滚雷一般宏大且连绵,两人对话,都需贴耳。 《水经注》记“下泄悬三十余丈”,按现在换算方法应有百米。不知古人善夸张,还是换算有问题。《水经注》又记“中三泄不可得至,登山远望,乃得见之。悬百余丈,水势高急,声震水外。上泄悬二百余丈,望若云垂,此是瀑布,土人号为泄也。”1400年过去,古人望泄所叹,于今处处相通。二、三、四泄(中三泄)或双龙争壑,或烈马奔腾,或蛟龙出海,无不险胜。“一泄”不以高取胜。《水经注》记“上泄悬二百余丈,望若云垂”,也许另有所指。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之谓也。 至刘龙坪,过紫薇岭,转入西源。西源为原始林区,万木争荣,浓荫蔽日,峡谷深幽,泉水舒缓,有“西源秀壑”之美誉。从谷底到峰巅,树木挤压,勇者为上;有华东罕见之楠木林独秀其间。楠木属名贵树种,木质坚硬,千年不腐。显贵名流无不以身后享有一副楠木寿材为荣。于是诸暨文人把古籍中“有寿木之林,一树千寻。日月为之隐蔽。 若经憩此木下,皆不死不病,或者泛海越山来会其树,为怀其叶者,则终身不老。”的文字附会于楠木林下。果见各路游客,纷纷拣金色楠木叶珍藏怀中。楠木多生长阴森潮湿之谷底,为争缕缕阳光,一身挺拔,直攀苍天;处境越低,越奋发向上。 出西源,返舟中,泛至湖心,偶有感悟:水柔弱无形,因置身度外,义无反顾,故能千沟万壑,一往无前;树伫立难移,因奋发向上,生生不息,故能突破重荫,直攀云霄。 古人说“会稽乃报仇雪恨之乡,非藏污纳垢之地”。如以五泄水比献身救国的西施;以楠木林比卧薪尝胆的勾践过于陈腐,可否把它们当作砺志奋发的参照?  (网络照片) 全部脚印不留脚印 留下脚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