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清代“三山五园”的建设与海淀镇的兴起 |
[游记]清代“三山五园”的建设与海淀镇的兴起 |
2008-05-22 sina.com.cn |
总之,“三山五园”以及附属小园林的兴建,在本地区的发展上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河湖水系的开发和利用。这个问题大体上可以从下列三个方面来谈:首先就是在明代造园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巴沟低地上丰沛的泉流,并加以进一步的开发,因而相继出现了万泉河和万泉庄的名称。乾隆年间还就地兴建了泉宗庙。当时由乾隆亲自命名的泉源多达28处,并且分别为之刻石立碑以为标志。这就为畅春园以及圆明三园增加了更加丰沛的水源。 其次,在平地泉流之外,更加重要的就是扩大瓮山泊为昆明湖,从而引来玉泉山下更为丰沛的水源,时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同时,瓮山也改称万寿山。昆明湖不仅为圆明园提供了丰沛的水源,而且还通过长河增加了下注北京城的流量,大有利于海淀地区的生态环境。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又增建石渠,引西山卧佛寺樱桃沟和碧云寺以及香山诸泉,下注山下四王府村广润庙的石砌水池内。然后由广润庙东至玉泉山,长约两公里,随地形下降,乃架石渠于逐渐升高的长墙之上,用以引水入园,以补充玉泉山下号称“天下第一泉”的流量。 以上各项引水工程的完成,既保证了海淀地区皇家诸园享有丰沛的水源,同时也为这一地区迅速开发起来的稻田菏塘,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正是在本地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海淀镇也就迅速地成长起来。试作简要说明如下。 在“三山五园”的兴建过程中,以畅春园为起点,在其东南一隅的台地上,海淀镇的原始聚落也迅速发展起来,终于形成为从属于皇家园林的服务中心。这是由当时交通条件所决定的。因为当时来自北京城内的主要干道,大都出西直门,或出德胜门,最后合而为一到达畅春园,也就是继续深入“三山五园”的新起点。实际上这就是清初以来海淀镇上南大街和西大街形成的开始。作为南大街起点的标志,就是今天依然存在的双关帝庙。另外在双关帝庙以北,还有一条附属道路,斜向西北,经过北海淀天仙庙。可以直达畅春园东邻的弘雅园。 海淀镇也就随着“三山五园”的兴建而迅速发展起来,它既是通向皇家园林区的门户,又是为其服务的中心集镇。当时在海淀镇上就有御园的中营副将衙门、畅春园守备卫衙门、中将参将公所等。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a8a04e010009af.html84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