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回望句容古战场 |
[游记]回望句容古战场 |
2008-05-22 163.com |
三国归晋以后,作为吴头楚尾的句容南乡民风强悍,在统治者眼中,孙吴旧土轻悍好斗、频繁闹事。《汉书.地理志》这样概括:“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直到东汉末年仍是“江南精兵,北土所难,欲以十卒,当东一人”(《三国志.吴书.华 东晋元兴二年(403年)十二月,楚王桓玄逼晋安帝司马德宗让位。次年二月,刘裕等起兵讨伐桓玄,他亲率1700人进军句容竹里(即祝里),传檄文讨桓玄。刘裕在竹里大败桓玄军,进入建康(今南京)。 唐上元一年(760年),宋州刺史刘展率部7000人,从商丘赴扬州,在下蜀与田神功军交战,刘展中箭而亡。 建炎三年(1129年),塞外金兵的铁蹄惊醒了人们的美梦,建康失守、宋军人马纷纷夺门出逃,那时,岳飞还是杜充手下的一员将官,他率领的岳家军出南门退守东阳(今栖霞区),这位精通兵法的将领见栖霞无险可守,不是理想的屯兵之地,便很快移师茅山脚下与金兵对峙,兵微将寡的岳家军正是有了茅山诸峰为天然屏障,与金兵周旋多日,使得金兵无奈而去。金兵北撤,岳飞从这里出发收复了建康。在茅山屯兵期间,岳飞受茅山道长笪静之之邀信步游览了茅山,留下了墨宝。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金将宗弓白弓 率军10万经嘉兴、苏州北撤,宋将韩世忠率水军8000人在镇江截击金军归路,被逼入句容下蜀黄天荡,进退无路,后得乡人建议,挖通老鹳河故道30里逃跑,此时,岳飞以300骑兵、3000步兵追击金兵,杀死金兵3000余人,俘1000余人。韩世忠水军在黄天荡阻截金兵48天。 元至正七年(1347年),句容华山农民反抗元朝统治者的压迫揭竿而起,元军派兵“清剿”,华山农民利用大山作掩护,击败元军数万人的进攻。 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为征伐张士诚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20万大军夺取浙西的湖州和杭州,常遇春部曾屯兵于茅山与驻金坛的张士诚部交战多次,因此常遇春在茅山的传说很多。有四处名胜古迹与常遇春有关,一处是常遇春望母送饭的望母山,一处是说常遇春力大一天能开荒千 次年十月朱元璋让汤和任征南大将军。征讨方国珍部,调集驻扎在茅山一带以及江淮诸军进攻庆元。 据考证,茅山山脉由北至南连绵不绝的山坳里,有马场和无数的军事驿站。那哒哒的马蹄沿着这条驿道不断地向朝廷传递着南方的军情和战况。弘志句容县志载:句容有马厂和牧马场24处,占地107亩。其中承仙马场就在方山脚下,故方山有“跑马垅”地名。 转眼间就到了清代。坐落在马山和丫髻山之间的大山口通京桥,原来是太平军为方便与首都天京的交通而建的。 清代发生在这里的战争场面可谓波澜壮阔。咸丰三年(1853年),清军在孝陵卫建“江南大营”,太平军在句容境内的东阳、龙潭、仓头、下蜀、桥头等地建立兵营。次年,清军与太平军在北五镇多次发生争战。咸丰六年(1856年)一月,东王杨秀清坐阵仓头,指挥太平军作战。同年,石达开占领句容城,双方激战数次。咸丰六年(1856年)正月,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率驻皖数万人移住方山南麓的杨家坝、陈庄一带达半年之久,地处山坳里方圆不过几里的小小陈庄当年竟有数万人驻扎,在这里杨秀清扼守天京,两次挫败清军“江南大营”的攻击。咸丰七年(1857年)清将和春、副将虎坤联合张国梁部攻城。同年六月,太平军撤出县城。咸丰八年(1858年)十一月,太平军名将陈玉成出击下蜀,大败清军余万清部。咸丰九年(1859年)清将冯子材常与北五镇的太平军作战。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李世贤部3000余人进驻东阳、龙潭,袭击“江南大营”的清军。句容四方百里尽战场,战争达11年之久。我曾经聆听当地一位老人描述当时的情景:战争过后,尸横遍地,人烟断绝,活着的乡人都被割去耳朵或在面颊上刺上字,双方以这种方式辨认敌我。战争以他特有的野蛮方式给历史戳上残酷的印记。
|
转自:http://zjrbsr.blog.163.com/blog/static/25164751200771982687734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