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宝华山和隆昌寺那个更美 |
[游记]宝华山和隆昌寺那个更美 |
2008-05-22 163.com |
到此一游,不能不提开山鼻祖宝志和尚(418—514),7岁随法俭和尚出家,苦守青灯50多年,成为饱学佛经之名僧。梁武帝时,宝志“心志通达,以佛教宗旨诱导梁武帝净心修习,皈依佛门,向善归仁,普渡众生,百姓平安”,被尊为“帝师”。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宝公赞》诗中写道:“……锦蒙鸟爪,独行绝侣。刀齐尺梁,扇迷陈语。……” 宝华山声誉极盛时,万历30年(1605年),左右各建无梁殿,一供文殊,二奉普贤,香火日盛,神宗帝赐额“护国圣化隆昌寺”。祟祯年间,大修寺宇,重设戒坛,弘扬戒律,兴建殿楼堂台庵院等千间,俗称999间半,召来四方僧众,日供万人食宿,隆昌寺名扬四海。寂光苦钻佛学,撰写讲经多部,留传至今。寂光后的数代律宗大师,严守戒律,依律传戒,使该寺成为最有影响的佛教律宗传戒道场,进而被佛教界誉为“律宗第一山”。这时的隆昌寺,“三门巨丽,甲于东南” 。 导游强调说:隆昌寺最伟大时,常住1500人。有房999间半,虽因年久失修倒塌了583间,仍留有房屋416间,可见当初规模宏大、气势不凡。寺貌雄壮,风格独特,庭院式结构,法坛庄严。大门与其它寺庙不同,大山门朝北,象征着面朝向北极星。其寺与山位极幽异,故人写道:“ 万山堆里看云松,曲庵幽溪复几重;为听泉声过林去,不知烟寺耳闻钟。” 其山门只有一洞,到了庙跟前不知山门在何处,故有诗云:“ 围着庙宇转,不见有山门;只听念佛声,不见僧人影。 ” 数辈住持苦修,由见月律师最终修成十规。我们看到刻碑上,称《共住略策》十约:一、杜绝房头,誓不剃度;二、不收单资养老;三、不发化主;四、不私设厨库;五、香仪悉归常住;六、戒期不纳攒单;七、各寮不得私备饮食;八、不行吊贺;九、一切作务同众;十、同界共住必遵律制。《宝华山志》说:“此十约定,道誉隆起,人咸赞仰。” 使传戒规范严整完善,使宝华山真正成了全国有名的“律宗第一山”。从我们现在看来,当时出家人的民主法制观念是相当先进的。 隆昌寺历史悠久,历史上有许多名流学者慕名前来朝觐。据说隆昌寺几度废兴。康熙18年,定庵任住持。新建亭斋堂庵,盛极一时。梁武帝曾登山会见宝志公;明神宗及慈圣皇太后曾予特别关照;清康熙42年,清圣祖玄烨登山赐额“大宝华山慧居律寺” 。雍正时,宝华山七世律祖文海重建准堂庵。雍正12 年(1734)冬,不慎失火毁房60余间。次年江南总督赵洪恩奉雍正皇帝谕旨拨国库钱照旧式重建,又奉旨创建了多个堂亭。乾隆15年(1750)冬,砌七层宝塔(1957年被拆)。以上建筑大多保持到现在。 民国23年,妙柔建玉佛楼一座(数年后被焚)。戴季陶在隆昌寺建公馆,在天龙山立“孝敬碑”。张治中将军在天龙山建哭弟亭,蒋介石题词。
|
转自:http://szwcwang.blog.163.com/blog/static/2887570200652281930024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