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 这个周末在镇江城西转了转, 来镇江好几年了还没有去老城转转过 ,呵呵 ,以前就知道镇江是我国第一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古城 ,但还不知道它的内涵 . 不转不知道,转转吓一跳,镇江市区还有那么一条含有历史文化的古街,并还保存了那么好,走在古街上看到青石板上一道深深的车轮印,使我感觉到以前古渡作为南北要道之繁华,其中有条保存完好的"一路千年",一条路,一个台阶记载着一个朝代,太神奇了 没事时去古街站一站,仿佛看到前人们南来北往为生计而忙碌着,镇江作为历史文化之名城,从隋唐时就是万里长江中一个重要的交通要道.长江,京杭运河在这里交汇,商贾云集,政客必争之地,作为一个新的镇江人,我为它骄傲.欢迎各位朋友到镇江一游. 哦,忘了,镇江有三怪:香醋放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煮锅盖.呵呵,其中锅盖面最好吃,每次到镇江,都一定会去镇南面馆去吃腰花牛肉双料的锅盖面,那个味道,真是让人回味! 呵呵,还是来详细的介绍下西津古渡吧!入口处在镇江云台山南麓,山脚有五十三级台阶,人称“五十三坡”,上面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席地而坐的古董摊,一级级藤蔓一样爬上去。尽头的山顶立着一道古朴的青砖卷门,上嵌着四个字:西津渡街。走进那里,你就跨进了历史的入口。 辕迹斑斑的石板路,就是当年建于破山栈道上的古街,两旁雕花小楼连绵数里,散落着各朝各代的遗物,以及零乱而高深的历史思绪。不到500米长的街道上,唐宋元明清历朝遗迹历历可数,沿坡而建的三道卷门古色古香,门楣上历代名人的题字清晰可见。西面的小码头街仍保持着唐宋风韵,几年前日本人追溯日本文化源流时,曾经专门来拍摄了这条唐街。 元代的过街石塔、明代的观音洞、清代的救生会,以及1889年的英国领事馆旧址———众多历史意象层叠在一起,诉说着千年繁华在一个荒废渡口留下的深刻印记。而小巷中依墙斜靠的马桶、成串挂起的腌萝卜条,又诉说着一条古街的市井人生。 而以王安石为中点,这样的意境不过都是历史的幻像,在时空中增减叠加,最终沉淀到你我面前。 坐北朝南的救生会,始建于宋代,不知有没有留在诗人的眼睛里。救生会的历史很长、影响很大,配有红船,是专门从事水上救援工作的慈善机构。紧挨着的还有坐南朝北的普陀岩,亦称观音洞,也是建于宋代,是由蒜山天然岩洞扩凿而成的。旁边有一对联:“京江远连南海水,蒜岭高接普山云。”王安石的足迹就经由这里,从十里秦淮漂向二十四桥,往来于中国古代文人谁都脱不开的两个情结当中。 西津渡街繁华了起来。王安石之后的元朝,佛教在这里盛行。最高深的建筑,莫过于古街当中凌空高悬的过街石塔。在一片青砖黑瓦、雕花木楼的映衬下,这座造型西化、塔身遍布梵文、宗教色彩浓厚的石塔,好似半空降落的天外来客,不偏不倚,栖息在古街的腰部,俯瞰它的沧桑。 似门,却是塔。塔下的台座是四根石柱架石坊的梁式结构,有石门框东西贯通,因此,无论你从哪里走进古街,都无法避过这座白色的石塔。据说,过街石塔在中国境内只有两座,另一座位于北京居庸关,但塔身早已毁坏,如今现只剩“云台”,因此,西津古渡的这座石塔,成了我国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过街塔。从元朝至今,它已经历了近800年的风雨。按佛经解释,从塔下经过,即为向佛顶礼膜拜,这是一个宗教的愿望,而石塔的瓶子外形所寄托的平安愿望,则是超越一切宗教和朝代的。从政的王安石,倘若当年能够有此际遇,也许会自此远离宫廷是非,掉头西去,回到钟山怀抱中的江宁老家,过起舒心适意的隐居生活。 他还是走了。在他的前后,李白、孟浩然、苏轼、米芾……都从这里登舟北去,奔向各自的人生归途。沿着小街逶迤西去,“待渡亭”还在,真正的渡口却没有了。 一个渡口的兴衰,要看机缘巧合。这里原是由山壁开凿而成的栈道,下临长江,设置渡口,元时称西津渡,唐宋称金陵渡、蒜山渡。到了明清以后,江面南涨北坍,古老的渡口边就再也看不到江水,原本是江水的位置,逐渐形成道路,立起了一座座民房。老人们喜欢在清早去巷子里的小面铺吃上一碗锅盖面,哪怕就着茶叶末子泡出的茶水,也是生活的必须,这是曾经安逸过的古城才有的遗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