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镇江金山寺与扬州高旻寺,常州天宁寺,宁波天童寺,合称我国佛教禅宗的四大丛林,在海内外佛教界享有很高的地位。那一年,我与爱人携带两个孩子回泰州探望故乡的亲人,路过镇江,有幸游览了金山寺。小时候就听大人们讲《水漫金山》的故事。金山寺因许仙白娘子而闻名于世。 金山在镇江市区的西北,原是江心岛屿,素有“江心芙蓉”之誉,清代道光年间开始与南岸陆地相连。金山古城氏俘山,又称浮玉山,因唐代高僧法海在此开山得金而故名。金山只有不足百米高,但山上密布寺庙几乎难见裸露山地,果然不负“焦山山裹寺 金山寺裹山”之说。 进了金山寺的山门,游人如枳,摩肩接踵好不热闹。街道两旁的店铺生意人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卖字画的、卖古董的(假的、仿制品)。那酒馆门口站着的小姐邀请着游客进去吃饭甜甜的准备宰人一刀的笑声,厨房里切菜、炒菜的声音。这一切真是眼花缭乱。 在金山里有一个“法海洞”,供有法海的坐像,是法海修行之处。传说法海的母亲一生吃素,所以法海天生胎素,修行甚高。在洞外石墙上见有人刻写:“寒山问拾得世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寒山与石得之对话道出了:“恶有恶报,时候未到”的天理!大凡恶人,乃至暴君终究不会有好什么下场的。法海在人们的心目中形象并不好,这是因为《白蛇传》的缘故,而当今的金山寺主持则认为他是除魔大师,大概徒弟当然不会讲师傅的坏话。 另一则故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也发生在这里。那面鼓依然保存在寺中,虽然破旧不堪,依然可以感觉到令人振奋的鼓音。 江天禅寺依金山面西而建,大雄宝殿的门外两边各有浮雕一块。左边画着两个和尚与两个穿着盔甲的人的那一幅是关于道月和尚与岳飞的故事,右边一幅画着两个和尚,一位老人、一个小孩和一条蛇的是关于宝志和尚为梁父子驱蛇妖的故事。传说金山顶上原有七峰岭,岳飞当年接到朝廷12道金牌回当时的南宋都城杭州,路过金山寺,请其好友道月方丈为其解一个梦,说是昨天晚上在扬州夜泊瓜洲时梦见两只狗在对话。道月方丈听后大惊,说两犬对言乃“狱”字,此次回京必收牢狱血光之灾,劝岳飞剃度出家莫回杭州。岳飞想到背上母亲所刺“精忠报国”,坚持无愧于天,将军应战死疆场,决定回朝复命。临走道月送岳飞七言诗一首“风波亭下浪滔滔......”告戒小心他人陷害。后岳飞被害风波亭,秦桧听说道月曾识破机关,遂命人捉拿。道月早就算好秦桧会来加害,不慌不忙告诉众人安排事宜,捉拿的人赶到后,眼睁睁看着他向西方飞逝而去,无影无踪。有人告诉秦桧,说金山风水绝佳,其七峰岭上七峰耸立表示将出七代高僧奇人,秦桧听后大怒,命人将七峰铲平。故今日金山已成平顶,后人在慈寿塔西北建七峰亭以纪念七峰。 在游玩中我发现金山寺的山门是朝西开的,这和我国大部寺庙的山门朝南开的不一样。后来我才知道为何金山寺山门朝西开了,原来据“神话”传说,金山寺的大门原是朝南的,因为朝着南天门,得罪了玉皇大帝,使金山门口经常轰轰作响,屡遭火焚,以后就将山门改朝西开。其实这是因为金山原耸立于江心,大江由西向东奔流,游人在寺门眺望,才能充分地体现观赏到“大江东去,群山西来”的壮丽色金山寺就在我的面前矗立着。清康熙皇帝随太后来金山观光祈祷时亲笔题写“江天禅寺”。 金山寺规模宏大,全盛时期有和尚三千多人,参禅的僧侣达数万人。在佛教禅寺庙中有着卓著的地位,是中国有名的古刹。清代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为中国的四大名寺。 金山寺的建筑则具有独特的风格,寺庙依山而造,殿宇厅堂,幢幢相衔,亭台楼阁,层层相接。从山麓到山顶,一层层殿阁,一座座楼台,将金山密密地包裹起来,山与寺浑然一体,构成一组椽摩栋接,丹辉碧映的古建筑群,形成一种“寺裹山”的奇特风貌。 过了大雄宝殿东边是藏经阁,再慈雪阁,又称东坡阁,传说苏东坡输玉带给高僧佛印就在此处。在慈寿塔下的展厅里,确实有东坡先生的玉带,以及与之并称金山四宝的西周遂启祺鼎、相传诸葛亮发明的东汉铜鼓和明代著名画家文征明所绘的金山图。 金山慈寿塔共七层36米高,巍峨壮观,沿着内部狭窄陡峭的楼梯爬上去,放眼四望,江天山水亭台楼阁历历在目。可惜长江主水道北移,山脚北边建成了水塘,不到大汛,水到不了金山了。 在山后我们还可以看到有乾隆亲笔书写的石碑:“江天一览”,前三个字可看出是一气呵成,而览字就比较拘谨,一说是因为皇上写时一时忘了览字如何写,下人又不能提醒,只说:“我今天见到皇上!”因蘩体览字是上面临字下面见字,这样有停顿,字就写得不流畅啦。另一说是一笔写来纸不够大了,只好写得小些。 在金山寺我们还看到了天下第一泉,也是乾隆封的。 在金山下夕照阁内有七座石碑,据传说是乾隆皇帝留下来的。石碑记载内容大都是乾隆六次下江南到金山,对金山胜景的评价和如何继承清室大业的决心。这些石碑引来了许多文人,专家,学者的拜读赞叹。乾隆在这里不仅留下了“御制”,而且留下了一个颇有趣味的传闻。大意是说,乾隆不是其父雍正皇帝所生,而是雍正“偷龙换凤”所得,乾隆六次来金山寺,其目的是为了来寻找自己的生身父亲。面对这些石碑和传说我想起了我看金庸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这部书里就是说的乾隆是汉人的故事云云。也不知真假,这石碑立在这里更加使乾隆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金山寺最给我留下印象的还是一个叫妙高台的地方,是间灰暗的房屋前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平台,本来不注意,但听说一千多年宋代的苏轼流放曾在此居住了几个月,并在中秋之夜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禁肃然起敬。一千多年前,苏轼在失去“小轩窗正梳妆”之人,仕途上又变法失败,被流放岭南,路经此地,等待朝廷的进一步指示。这个中秋之夜,东坡先生一人独在妙高台,在明月之下,望着山下空自留去的长江水,已没有了往日叹大江东去,浪淘尽英雄人物的豪气。想着至爱之人远去,人海相隔,十年生死两茫茫。而朝中奸妒、小人当道,西北面天狼虎视眈眈,自已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可以想象,东坡先生国事、家事、天下事齐注心头,不禁百感交集,写下了这脍炙千古的名篇《水调歌头》。 走出寺庙,眼前的湖面中游船在绿荫下飘荡。琼台楼阁、金山宝塔倒映在水面,红的墙,绿的树真是好看。哪还有巨浪滔天水漫金山杀声阵阵的场面,有的是悠扬的江南音乐声声,孩子们的嬉笑,其乐融融。美丽的金山美丽的传说尽收眼底。哦,我真不愿和金山说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