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笃信道教,尊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这时,在三清山一带开始出现成批的道教建筑。方士们为纪念葛洪开山之功,在山上建起了葛仙观,内中供奉葛仙翁和李尚书石像;同时建起的还有福庆观、灵济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方士们在天门峰东的悬崖之上,用天然花岗岩雕凿干砌成一座六层五面的风雷塔,此塔历尽千年风雨,至今巍然不动,被誉为三清山上道教建筑的一颗灿烂明珠。 元时,朝廷把道教当作控制汉民族的思想武器,道教进一步受到重视。此时三清观出现了信奉全真派的方士(出家),他们专事道教活动,多时达几十人;更多的方士则信奉正一派(即不出家,也有极少数出家的),他们受道教经典规戒约束,谙熟各种斋醮祭祷仪式,在民间从事道教活动。据元人鲁起元在《游三清山记》中说,此时三清山上正在大兴土木,扩建三清观,观内供奉石刻石仙君、葛仙翁、李尚书、金童、玉女、潘元帅神像;山上景物、地点也以道教称谓命名,如仙人桥、雷公石、判官石等等。由此可见当时三清山道教兴盛之一斑。 明太祖朱元璋特别推崇道教,尊张天师为全国教主,贵溪龙虎山遂成为全国道教活动中心。三清山距龙虎山仅300华里,近在咫尺,传道、化缘的方士来往频繁,联系也极为密切,三清山的教务活动几乎直接在张天师的控制之下进行。此时山上朝拜之风极盛,散居天赣、浙、皖、闽的方士和信徒,每年八、九、十月,都要自发组织香会“一年朝三清,一年朝少华”(注:玉山县境内之少华山)。他们结队而行,以三清神像和旌旗开道,点燃香烛,抬道猪牛羊等各种祭品,并鸣三眼铳助威,配以鼓乐,吹吹打打,浩浩荡荡向三清山进发,每日多则上万人,少则千余,这种朝拜仪式当时已成为民间一年一度重大的道教活动。 明朝为三清山道教的鼎盛时期。山上的道教建筑也象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至景泰年间,山上已新建起龙虎殿、方士羽化坛、玉灵观、纠察府、演教殿、九天应元府、潘公殿、方壕上、天门石坊、飞仙台、流霞桥、石阶“众妙千步门”,“冲虚百步门”等,并重建了三清观,改名为三清宫。明代的宫宇建筑十分独特:前后两进,坐北朝南,以山上花岗岩雕凿干砌而成,石梁石柱,四周配以石墙、内供玉清、上清、太清三尊石雕神像。据不完全统计,这时三清福地有石雕石刻神像130尊,摩崖题刻45处。可以说这时的三清山已成为明代首都建筑和石刻艺术的一座宝库。这座宝库,引来各方方士云集其中,更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朱熹、王安石、陆游、杨万里、汪应辰、赵蕃、夏浚、丁玑等都先后慕名前来,登山揽胜,留下了许多脍灸人口的诗篇。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也两度游历玉山,在他的游记《江右游日记》中,对三清山作了明确无误的记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