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碧透的溪流上架着一座有屋檐的红栏木桥,在古老的香樟树旁,是更加古老的村庄。稻田像镜面一样光滑,插着一畦畦绿绿的秧苗。水牛牵在老人的手里,后面跟着三四岁的小男娃。油菜花早已谢了,正在长籽的菜杆大片大片地倚靠在一起,像微风中挽着手轻歌曼舞的合唱队。在婺源这个叫做理坑的地方,你看着赶鸭人挥着竹竿神态自若地指挥一群群鸭子归巢,你看见两个乡下"疯丫头"你追我打从你身边一闪而过。小桥边、石阶下,淘米的、洗衣的,还有三三两两光着胸脯、卷着裤腿站在小河里戏水、擦身的,那肯定是一些多血质情不自禁想与水亲近的游客。有袅袅的炊烟升起,奇怪的是听不见狗吠声。似乎这里的猫呀狗呀都与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人一样温温润润的,有着清澈宁静的目光。没有人大呼小叫。千年古村有自己的处世方式。粉墙黛瓦的淡雅色调、高低错落的山墙、宽大湿润的青石板,工部尚书余懋学的"尚书第"、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天官上卿第"、兵部主事余维枢的"司马第"、副都御史余自怡的"驾睦堂"……一脚踏进去,弄不巧就是某个朝代某个官宦人家的深宅大院,推门而入,扑面而来的是厚重的历史和淳酽的文风。不论是官家府第还是普通民居,一进门必是或大或小方方正正的天井,映出一方永远敞开亘古不变的天空,只有从房子的大小、砖雕门楼、木雕窗栏以及各种彩绘的精致程度上能辨出主人的身份。阳光、风雨、月亮、星辰,尽被锁定在主人的屋里。关着门,也能演绎天人和一、自给自足、中庸平和的意境。湿漉漉的空气、雨水和从天而降的光明浸润出婺源绵长悠远的文脉。青山依旧,而故人已逝。只留下这些古朴的明清建筑,见证千百年的风风雨雨。 理坑的美,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境之美,这种美纯粹,温馨,平和。似曾相识,又有点不真实,在梦里,抑或在儿时的记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