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旅途日记:哈尼梯田和哈尼村 |
[游记]旅途日记:哈尼梯田和哈尼村 |
2007-11-18 sina.com.cn |
11月4日:云阳,阴雨云雾天 11月3日晚我们摸黑住进了中国锡都个旧,个旧是个什么样子根本不知道。别人住下后还外出上街转了一圈,领略一下锡都的氛围,而我一进酒店就和法国公司那边联络工作,剩下时间完成博客的功课,写字还好说,整理剪裁照片和贴出来要占去很多时间,以至于凌晨三点多才入睡。早上稀里糊涂被唤醒,看窗外的天气仍然不见好转,但惊奇发现窗外是一泓湖水。原来个旧是个湖滨城市。出城的路上,看见城市建筑格外密集,远没有建水的空间开阔。两幢楼房之间缝隙之狭窄,几乎可以让两家隔窗握手。车队出城就上山,回头望去,个旧就是建在小山谷中的城市,建筑物填满了整个山谷。也就是因为城市发展空间狭小的缘故,红河州政府机关迁离此地,落脚在蒙自。我们昨夜下榻个旧,就是为了缩短第二天的路程,但据说也是因为这边的酒店档次更高。其实对我而言,酒店档次高低不重要,只要干净就好,旅游资源才是最重要的。国内的一些代表团到了国外时那份矫情,对酒店那份挑剔,甚至发生过集体罢住事件,有时还真让人觉得有些反应过度。不过必须承认,国内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确实日新月异,欧洲那些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建造的酒店无论如何不能和国内酒店的豪华现代程度相比。哪怕这家酒店是小仲马和茶花女约会住过的,国内的很多客人也会嗞之以鼻,他们就要港澳美国式的大酒店,他们只是不懂这是旧大陆欧洲。话说回来,红河州特意安排我们住到更好的个旧酒店,再一次表明他们接待的细心和热情,我们该领情还是要领请。 元阳街头经营小吃铺的夫妇 今天的行程是前往红河州元阳县参观哈尼梯田,并顺访一座哈尼民族村落。出发的路上,云雾也多了起来,我们担心到了梯田那里,云遮雾罩,什么也看不见。午前到达元阳云梯大酒店,这云梯指的就是哈尼梯田。我还自言自语说:这倒名副其实,只是云太多了,梯就不见了。 元阳当地政府和人民再一次表现出令人感动的热情接待,载歌载舞的盛装姑娘和小伙子们夹道欢迎我们的车队。中午的午宴上,县长发表讲话,介绍县情和当地的旅游资源。导游告诉我,云阳是红河州相对贫困县之一。我们进城的时候看看市容就能感觉到这一点。从县长的介绍中得知,元阳县共有38万人,世居哈尼、彝、汉、傣、苗、瑶、壮等七种民族,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多姿多彩。我觉得县长的讲话并非通常官员们惯有的官话套话,进入云南这几天,特别进入滇南哀牢山区,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一点。宴席间是民族歌舞表演。我们就在这种节日的气氛中完成午餐,再次上车,直奔哈尼梯田。 迎宾队伍中的哈尼族少女 看节目 少女舞龙队 用彝族的烟盒弹奏出节奏跳舞 待上场的演员 不知道国内游客对元阳哈尼梯田有多少了解或者是否感兴趣,在国外哈尼梯田可是名气不小。法国专作中国旅游业务的“中国之家”旅行社的旅游产品手册封面就是以天光云影下的哈尼梯田为封面。元阳哈尼梯田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面积达19万余亩。2004年在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5个预备清单之一。在2006年12月国家文物局审定通过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重设目录中名列第三十位。与哈尼梯田相关的哲学、宗教、艺术、礼仪、价值观、民居建筑、饮食、伦理道德和耕作方式等,独具特色,十分丰富,可以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认识、独一无二的体验、感受和怡悦。我本人此前虽未来过,但我们的客人已经有幸光临此地,回来称之为中国人民雕塑大地的艺术,叹为观止。所以,在行车的路上,我打开车窗,伸出相机,捕捉在林木间隙间一闪而过的梯田风采。到了山腰间设置的观察地点,虽然山间依然轻云薄雾,但眼前的壮丽景色依然动人心魄。千百年来,哈尼梯田由小到大,阶梯不断上升,默默无闻地藏于深山。只是到了1995年,台湾的摄影家到此旅行,发现这个独特的景色,拍下了不少照片,并在国际摄影大赛上获得大奖,从此哈尼梯田始为人知,并吸引了海内外的游人到此实地观赏。也是因此,元阳县才开始有了旅游事业,其历史不过短短的12年。 我在上一篇日记中写道,只有强悍的民族才能占据水源地,即适宜农业耕作的地方。遗憾的是,面对拥有更强大战力、更先进文化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其他民族,比如汉族,哈尼族和彝族人被迫一步步地迁往深山,平原地带的良田都留给了汉人。汉人面对金、元、清这些游牧民族,屡战屡败,但面对同样属于农耕民族的哈尼人和彝人,却占尽优势。今天我们的国家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国家,但历史的遗留毕竟还存在,不能不承认汉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将这些少数民族视为蛮夷,民族沙文主义是客观的事实。这就是为什么大量的少数民族多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原因所在。今天我们看到的哈尼梯田,就是哈尼人在历史上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战天斗地的产物。他们开辟山林,垒成梯田,引来山上的溪水灌溉。长久的实践和探索使他们懂得了保护水源和山林的重要性,学会了利用草木灰、火土、蒿枝、畜粪将贫瘠的山地和土壤改造成肥田。1300多年之间,梯田拾级而上,最后蔚成大观,今天被世人冠以“中华风度,世界奇观”的美誉,为中国也为世界开辟了一方独一无二的壮丽景色。 居高临下看梯田 天公不作美,靠电脑的帮助才勉强表现出哈尼梯田的若干景象。贴在这里,以让没有去过的博友了解一二。 看完梯田,我们步行三公里,来到哈尼自然村落--菁口村。入村之前,看到几个哈尼儿童采野果而归。又看到一哈尼老妈妈在照管水牛。哈尼的水牛同样是哈尼梯田伟业的功臣。即使在科学工业技术和农业机械化发达的今天,水牛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深山里的梯田里,什么样的机械能上得了山并能在这狭窄的梯田里有用武之地呢?我太能理解哈尼老妈妈对水牛的那份亲情了,它们就是哈尼人家庭中的一员。 菁口村同样组织了欢迎仪式,哈尼人用家酿的酒在村口迎接来宾。 有一背着孩子的年轻妇女站在家门口看着我们。同行的人问她几岁了,她说已经二十了。旁边的小女孩是她的妹妹。 哈尼孩子们都很可爱,一样的也是“人来疯”,他们在村里的广场上玩耍嬉闹,让我们拍照。 而这个小女孩儿很矜持地看着我们这些异乡人。 小男孩一直老实地坐在那里,看着广场上的人群。 两个小女孩采摘野果回来,正在吃着,见我拍照,腼腆的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菁口村都是用稻草苫顶,村民说过去是使用野草,但现在野草已经不够用了,只能用稻草。 村里有哈尼文化的展览馆,这些都是开展旅游以来新建的。里面介绍梯田的历史和哈尼族中出现的名人名家。 哈尼族的服饰很漂亮。但是平时他们穿着都非常朴素,毕竟穿这些节日盛装是没办法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同行的德国女同行穿上民族服装,总觉得不像那么回事。德国人太粗壮了,站在那里像尊铁塔,和这种精致的服装有些不相配。 村民们为欢迎我们的到来,表演了自编的节目。结束时,还邀请大家一起跳舞。 我们离开菁口村时,正遇到三头水牛踱着方步回家。 就是这些勤劳朴实的哈尼人,守着这些梯田,在云南哀牢山脉的深处,一代一代地繁衍生息,默默的生产生活。旅游业给他们带来了外界的信息,也给他们带来一定的收入。但也有人说,逐渐地,他们也被外面的世界污染了。这些孩子们开始向拍照的游人索要小费,当然一元钱就可打发满意了。可是更有游客不解地问:你们这么点小孩儿要钱干什么用?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愚蠢,在今天的社会,难道还有人不知道金钱的用处?小孩子也不例外,哈尼族的小孩子也不例外。这是无奈的现实。 回到云阳县城,已是掌灯时分。街道显的有些冷清,两边的店铺里人影不多。和建水县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毕竟这是位于哀牢山中的边远小县城。店铺的老板们都很和善,我问能否拍张照片,她们都很随和的说:你随便拍吧。 上面的几张照片就是云阳县城给我留下的一点印象。 晚餐很有风味,是哈尼族迎客的长街宴,一概的农家饭菜。大家吃得兴高采烈。哈尼姑娘换上另一套服装,唱着敬酒歌逐桌敬酒。今天晚上,我可是破例连干了好几杯,脸红得像关公。 长街宴 这样喝酒总要有些由头,法国人习惯互致健康,中国人一般喜欢含糊地说干一个,那么今晚我为何而一杯杯地一饮而尽呢? 我想,我是为这些勤劳而快乐的哈尼人,为这些可爱的孩子,为那个背负婴儿的年轻母亲,为牵牛的老妇,以及那些耕耘一生的水牛。也为街市上和善的操持小本生计的老板娘。为那些载歌载舞的姑娘和小伙子们。为生活在云南大山深处的我们中国最最基层的朴实的各族老百姓。 云南,你叫人怎么能不爱上你? 文章引用自: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1fcc7010009r7.html59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