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庐山,默默无言 |
[游记]庐山,默默无言 |
2008-06-27 sina.com.cn |
一旦文化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融汇在自然之中,它便能够充实和强化自然美,并产生画龙点睛的妙趣,使其更生动,更具魅力。庐山便是这样一座千古文化名山。几千万年前的地壳运动,造就了庐山于平地之间兀然拔立的块垒式山峰,造就了庐山叠障九层、崇岭万仞的赫赫气势,伴生出峰诡不穷、怪石不绝的刚阳之美。大自然以它的神奇伟力,创造了神奇的庐山。同时,近代波谲多变的政治风云,也给庐山蒙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 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之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千古绝句,每每都引起我对庐山的向往。八月份,我参加了总队派出的疗养小组,来到了庐山。庐山在我心目中笼罩了多年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我亲历揭开! 上了庐山,烈日当空,细风习习,层山叠峦中,青翠、焦黄、殷红、淡白等等诸色树木簇拥起来,挽手成一道道风光旖旎的屏障。进了庐山大门,在曲折的路上,能看到远处,依山而建的别墅,风情万种,那是西方的传教士修建,历经国名党、人民政府修建,已经与庐山的自然风光交融,成了一方独特的风景了。 如琴湖建于60年代初期,人工挖掘而成,因为形似小提琴,因此被称作如琴湖。远处看去,波光粼粼,云淡风轻,远山如黛,和着那些色彩斑斓的树木和植被,一幅秀美的山水秋色图。据说,从山顶看,如琴湖经常是烟雾缭绕,让人心生隐意。匆匆在湖边照了几张照片,我们就急去探寻白居易的草堂了。 在高高的松柏的翅羽下,塔着浅灰色的台阶,在静谧的山中,想白居易怎么与庐山有了交情呢?古代文人素有赏花饮酒之乐,花可赏心悦目,酒可大发诗兴,于是乎,千年前某个春末,一群书生登上庐山游玩,发现山下的桃花都已凋谢败落,而如琴湖边的一处,约有数百株桃花,却奕奕怒放,艳若灼灼朝阳。其中某人忍不住诗兴大发,吟哦: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此人就是被朝廷贬为江州司马的著名诗人白居易。众人沉醉,提议刻石为记。白居易欣然题写了“花径”二字,命人刻制。1100余年后的1930年,改刻石被挖掘出来,汉阳人李拙翁发现此石后,四处募资,于1931年兴建了花径亭、景白亭和石碑坊,成为庐山一处主要人文景观。我漫步花径之上,欣赏千年前白居易作赋之境,刹然体味了江州司马泪湿青衫的凄凉。 花径边上建有白居易原草堂,原名庐山草堂,亦称遗爱草堂,始建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那个时候的草堂,在结构上极为独特,长阔大小力求随自己心愿,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宜。其建筑工艺极为简单,房柱用刀斧砍削,不用油漆,竹编的墙壁,不抹泥灰。窗户用纸糊,幔子用萱麻织,一切力图不加修饰,充分展现出一种原始的自然美。今天的“白居易草堂”,经过多次翻建,但是基本沿袭原草堂“五架三间新草堂,石阶挂柱竹编墙”的建筑形式和风格。草堂坐北面南,木结构,草顶,在秀气的堂前立有一尊2米多高的白居易石雕像,形态潇洒。大家纷纷在此雕像前,照相留念。雕像前有一莲池,堂左有一小溪,堂后有苍松翠竹。白居易草堂内陈列着白居易的著作、他与庐山的典故、资料等。 我们一行人先至仙人洞后又曲折移步至易园,其间风景如画,异步换景,天地山川之妙,也许只有亲临才能体会。到达仙人洞前,就是一方险峻的风光,一块巨石横空,背后迎客松虬劲苍穹。前行百步,即是仙人洞,边上有一庵,庵中香火缭绕,人头攒动。仙人洞果然巍峨,在一片山中隐藏。洞口端坐两个庞大的石狮,背后是张着巨口的山洞。洞里面依然香火缭绕,黝黑的洞中,能听到山石之间滴滴嗒嗒的滴水声,围在池子中的水,肯定是从山的深处滴出来的。那清澈的山水应该是仙人洞垂顾千年的原因吧。池子边上有一首古诗,其间一句是“生前不知来时路”,印象颇深。毛主席的“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则不知道吸引了多少游人。山路狭窄,或曲折或险峻或腾挪或跳动。到了谈判台,居然看到山中的人,全身坐在窄窄的水泥栅栏上,侧身下是深深的峡谷,很是为他的沉稳叹服。过了谈判台,就是一处巨石横贯的山路了,有一段路是要从石头与石头的罅隙中通过的。罅隙狭窄,可容两人容身,真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可喜的是,罅隙不长,中间有一段漏空,可以坐在巨石上,两边是伸出的山崖,远处是肥沃的赣北大地,在金黄的光影中,远处的村庄纤毛毕现,袒露夏末的万众风情。黄色的土地、青黄的植被、疏散的村落、交错的河流、远空的白云、飞翔的鸟……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b4a99801000547.html32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