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庐山晨思 |
[游记]庐山晨思 |
2008-07-01 sina.com.cn |
这就是庐山与其它的名山最大的不同。其它的山上有宾馆酒店,但庐山上有图书馆、体育馆、电影院;其它的山上有疗养院,但庐山上有医院、学校、幼儿园;其它的山上有仿古建筑群,但庐山上有活生生的一座城。现在,这个山中之城的常住人口大约有一万多人,这在名山中是绝无仅有的。游人羡慕他们生活在风景里,但他们却说,庐山地盘太小、雨雾太多。他们不象其它景点中为了衬托气氛而穿了古装的“道具”,而是真真切切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普通山民,有着同我们一样繁琐的生活和多变的情绪。在庐山,你可以访古,可以参禅,可以极目天涯,也可以神游历史。但只要你回到牯岭,踏上石板铺就的小街,融进来来往往的人群,你就一脚回到了现实,回到了生活中。庐山是最有生活感的山,她教你入世,教你淡定,她不会让你在虚无缥缈的精神世界里走得太远,走得太累! 三 牯岭的街道并不整齐,时不时这儿一条小道,那儿一条支巷,就这样随意地铺展开来。但漫步其中,一点儿也不觉得杂乱,反而有一种疏落有致的美。一幢幢大小不一的房屋就撒落在路旁参差的古木中,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那些充满着异国情调的别墅。 鸦片战争以后,庐山脚下的九江作为通商口岸之一,与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聚集九江的洋人难以忍受江南盛夏的酷热,遂慢慢将目光转向了庐山。自1895年英国传教士李德立首开先河后,西方各国人纷至沓来。他们的建筑师在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上尽情施展着自己的建筑才华,为庐山留下了近千栋造型别致、风格各异的别墅,留下了这凝固的音乐,当然还有那抹不去的宗教信仰的印痕。 而在此之前,庐山的标志性建筑则是寺庙和书院。东晋时期,高僧慧远南渡长江,在庐山创立了东林寺,并以此为基地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明显“中国化”的佛教活动:翻译佛经、组织僧团、与王公贵族社会名流密切来往,大大加快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从而确立了“净土宗”与庐山在中国佛教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上苍似乎还要为庐山再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九百年后,一代理学家、教育家朱熹被派来庐山脚下出任南康知军。朱熹在南康(星子)为官只有三年的时间,却做出了一件足以影响中国数百年的大事。他利用自己的威望和影响,筹资重修了残破不堪的庐山国学,并改名为白鹿洞书院。在这里,他开坛讲学,弘扬理学思想,把理学推向了发展的高峰,而白鹿洞书院也无可争辩地成为理学发展的里程碑。 1928年4月,著名学者胡适登上庐山,足迹遍及山中名胜,写下了著名的《庐山游记》,独具慧眼地提出了对庐山的断语:“庐山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和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世700年宋学大趋势;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大趋势。” 胡适不愧为一代宗师。我认为,他对庐山的定评,直到今天仍然是对庐山文化最精辟的概括。在所有的名山中,庐山是最有文化感的山。自公元前四世纪的匡俗以降,庐山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的缩影。以东林寺、白鹿洞、牯岭为代表的三大趋势构成了庐山文化的骨架,而历代文人、学者留下来的学术著作、诗词歌赋、字画石刻则是她流淌的血脉。庐山的文化积淀是厚重的,脉络清晰而没有断层,这是其它的名山无法比拟的。如果一定要打个比方的话,就好像是中华文明与世界上其它三大古文明之间的关系。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6037001009idv.html20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