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云奇秀话庐山 博陵 清晨,打开阳台的门,一团淡淡的雾悄悄地飘进室内,似不邀而至的仙女。 走下楼来,站在宾馆的院子里,四周薄雾朦胧。抬头看,一片片、一缕缕或浓或淡的云雾在远近错落的楼顶间徘徊,在高高的树梢间升腾、回绕。俯身下方,湿漉漉的石阶路若隐若现,轻盈的雾似缓缓流动的河。缥缈幻化的云雾装扮了牯岭镇这宁静的早晨,人如置身于一片神奇的世界。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庐山盘山路的弯道之多早已名闻于世,虽然它不及许多西部大山的坡陡路险,但连续不断又高度密集的左弯右拐足能使一些人转的头晕目眩。前日沿着山北公路上山的时候,曾暗自数过的大弯道就有二百六十多个,看来“四百旋”真不是虚数!五十年代修建的山北公路是毛泽东几次上山时走过的路,据说当年蒋介石上山是由轿夫抬着走的“好汉坡”。 雄峙大江南岸、鄱阳湖之滨的庐山,气势磅礴,俊伟奇秀,在众多的名山中也堪称佼佼者。她的出类拔萃之处,表现在集锦绣奇异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和风云政治的记录于一身。庐山,如她变化万千的烟云,是一部人们永远解读不完的厚书。 多姿厚藏的庐山,使得历来描述她的绝妙诗文汗牛充栋,更不消说流水帐式的游记,往往让再想写她的人有罗织赘言之感,直想搁笔。 繁华的牯岭镇的存在,大概是庐山有别于其他名山的突出点之一。在平均海拔1160多米的山顶,竟然有一座两万多人口的市镇。鳞次栉比的楼宇,宽阔的街道,商品琳琅的商店,舒适美丽的街心花园,一派现代城市的气息!迈着悠闲步履的游人们,恍若走在哪一座都市的马路上,几乎忘记是徜徉在高高的山顶。五台山上有个台怀镇,除了海拔1600米,繁华程度也远不及这里,其他山上就更不多见。便利的交通、广阔的山顶和自古以来纷繁的人的活动,造就了这座山颠云中之城。整齐有秩、以石料为主的楼屋建筑,无论现代的与古老的,在美与自然的氛围里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这里的一座影院创造着一个记录:二十多年来始终上演着一部影片——《庐山恋》。 虽然绝对海拔并不十分高大,最高的汉阳峰也只有1474米,但处在千里平原之上的庐山,却给人以壁立万仞、上接苍穹的气势。襟江带湖的地理位置,为庐山带来比之其他山岳更多的水气和云雾。盛夏,山上山下形成较大的温差。当山下的人们不得不走出房屋在骄阳下忙碌的时候,山上的人们却享受着宜人的气候和风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的诗是这美妙光景的生动写照。 “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已成为历来到庐山的游客们所熟知的一句话。天地造化,大量断层切割山体的存在和年均近2000毫米的充沛降雨量,形成了众多高崖深谷飞瀑。多姿多彩的瀑布加上大江大湖的依衬,与其他名山相比,庐山彰显了更多的生机和灵性。李白的一首《望庐山瀑布》,更将这大自然的美渲染到及至。当然他写的究竟是哪一个瀑布至今还有争论,但不会是南宋绍熙二年(1191年)才发现的庐山最大的三叠泉瀑布。据说,后来的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时,也不知道相距仅十几里处有一个三叠泉。离开后的他,惋惜之余请人画了一幅三叠泉瀑布图,挂在屋内以供时常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