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 |
[游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 |
2008-06-27 sina.com.cn |
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庐山回来已一个星期了。 今天是星期六,休息。该履行我的诺言写篇文章发发图片了! 写一篇游记?不好。因为文章会嫌长,况且别人以为我是游手好闲怎么到处旅游呢!主要是我时间不够。写一篇风景历史介绍,不必。网上这类文章多得是。思来想去还是写一篇杂谈吧,名字就定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身在庐山之中,还不识庐山?那去庐山干吗?宋朝大诗人苏轼啊,你认为我们该怎么去识别庐山乃至世界呢?! 不过我认为苏轼的伟大却正在这里。在于他看问题观察世界的思想。当他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面对丘壑纵横、峰峦起伏、雄伟壮丽的庐山,苏轼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面对此情此景,苏轼豁然开朗: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苏轼当即挥毫泼墨,写下了千古名篇——《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但我又以为:要想“识得庐山真面目,还得亲自进山中。”也算和《题西林壁》一脉相承吧。 在九江会议结束后。午餐毕直接上庐山。三辆大巴载着一百余名代表,在有关服务人员和三位导游的带领之下,浩浩荡荡离开酒店会议中心,开赴上山了。去看真面目去了! 且行且议吧。 一、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上山途中表现最突出的当数导游了,我所乘车的导游是一位30来岁的、头发微圈、脸庞黝黑(估计是被山上风吹后经雾一蒸腾的结果)的伙计。一路“忽悠”还挺受欢迎: “庐山,又称匡山或匡庐。传说殷周时期有匡氏兄弟七人结庐隐居于此,后成仙而去,其所居之庐幻化为山,故而得名。位于九江市南 很快远离市区进入山路。导游的兴致更浓了。“告诉各位朋友,今天我们走的路线是从北山上山的革命路线,因为这条路线是毛主席三上庐山走的路线,南山是林彪上山走的路线,是反革命的路线……” 哦,原来革命路线与反革命路线是这样来区分的呀!搞笑版本!!! “1959年毛主席第一次乘车上庐山,因为早就听说庐山的山路弯道多,于是上山前毛主席就问当时的江西省省委书记XXX:“这公路到底几道弯啊?”这一问还真把XXX给问住了,不回答吧又不合适,回答吧又没掌握具体数字,于是略一沉思,取了个比较吉利的数字,随口答曰:369道。为了弄清楚庐山的山麓到底几道弯,毛主席就悄悄告诉警卫员:过一道弯扔一根火柴。弯过了一道又一道,火柴扔了一根又一根,结果400根火柴扔完了,也正好到达山顶。毛主席就说是400个弯道!这时警卫员就提醒主席说:您在路上还抽了2支烟,应该是398个弯道。” 当时可能是怕晕车,所以数数分散一下注意力。我不晕车,集中注意力听和看,但不数。 导游接着“忽悠”(这次有点像朗诵了): “于是当天夜里,毛主席就写下了的壮丽诗篇: 七律·登庐山。 毛泽东 (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 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园里可耕田? 这家伙背的还挺熟!能记住? 综观全篇,这首诗气势恢宏,境界辽阔,历历现出诗人胸襟的博大,器度的轩昂。诚然诗中所歌颂的“热风”亦即“大跃进”,但那是政治、经济决策失误的历史产物。然而,的确是一手艺术水准很高的诗作,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afbe1201000695.html30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