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庐山纪行④名人别墅寻踪(摄影游记20070625更新)[TOGO论坛[家庭. |
[游记]庐山纪行④名人别墅寻踪(摄影游记20070625更新)[TOGO论坛[家庭. |
2007-07-16 hftogo.com |
这番道理和态度,令我赞叹。 胡适亦算得我们近代徽州学人中有大成者,记得王国维先生的《宋元戏曲考》中便曾说过“中国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如汉赋,如唐诗,如宋词,如元曲,如明清小说。 梁任公的《清代学术概论》中,则又提出“一代有一代之学术”,如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乃至清代考据学。我推广开来,认为非止中国,西方文明亦同理,文化是和历史背景分不开的,历史政治决定了民生也决定了思维方式、文化延续和变革。 这里说的是清代的徽派朴学,既云“朴”,自然是指文风朴实简挈,治学态度方法严谨朴质。以重考证,“无征不信”为特征的乾嘉学派,创始原意在摆脱晚明儒学穷心于“天理”“人欲”,不出“心、性、气、理”范畴,淡忘忧时济世,空谈误国误学的理学羁绊。其中我皖派经学又胜于泥古不化、形而上的吴派,以求证求实求真为宗旨,重考证校勘辨伪,训诂精密,考据详实。虽经百年,由于后期学者醉心考证,为考证而考证,失了初始的经世致用态度,终被历史抛却,但这一番不迷信权威不拘泥文典的求是态度,不止于语音文字训诂术,实放之四海、诸类学说皆以为准的真理。 并不仅仅西方有客观主义的科学方法,中国文化也是在反反复复的发展过程中,完成自己“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进步,但愿今日的学者不要忘却自己的使命,去芜存菁,浪里淘沙,莫能走向倒退,方可不负我这般民众所望,回首来这一代的学术亦有流光溢彩,为后世心灯! 胡适曾两次来庐山,第一次是1928年4月来庐山旅游,第二次是1937年7月来庐山参加牯岭谈话会。 1928年4月7日,胡适带着儿子祖望,与商务印书馆出版部部长高梦旦、东南大学校长蒋维乔、光华大学教授沈昆三结伴而行,从上海乘船来庐山,住胡金芳旅馆(今云天饭店)。 4月8日游览了仙人洞、大天池、五老峰等名胜。 4月9日到山南白鹿洞书院游览后,到栗里探访陶渊明的故里。 坐轿而行的胡适,途中读清康熙年间吴爃编纂的《庐山志》,见周必大《庐山后录》中有前人题诗云:“五字高吟酒一瓢,庐山千古想风标。至今门外青青柳,不为东风肯折腰。”胡适感喟油生,他在《庐山游记》中写道:“我读此诗。忽起一感想:陶渊明不肯折腰,为什么却爱那最会折腰的柳树?今日从温泉回来,戏用此意作一首诗:陶渊明同他的五柳,” 当年有个陶渊明, 不惜性命只贪酒; 骨硬不能深折腰, 弃官回来空两手。 瓮中无米琴无弦, 老妻娇儿赤脚走。 先生吟诗自嘲讽, 笑指篱边五株柳: “看他风里尽低昂, 这样腰肢我无有。” 胡适游山三日,所写的《庐山游记》当年6月由新月出版,后由商务印书馆多次再版,因其对庐山名胜作了大量的考证,故被列入胡适的学术著作中。此诗录自《庐山游记》。 |
转自:http://bbs.hftogo.com/dispbbs.asp?BoardID=25&replyID=226110&id=246283&skin=123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