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有感于两次庐山之行

[游记]有感于两次庐山之行

2007-07-19    sina.com.cn

有感于两次庐山之行

关于庐山,凡到过的人都会说出个一二三四来。因为时间、季节、气候的不同,也可能因为视角、心境、情绪的不同,人们对于它的感受也就完全不同。这正应了那首人们耳熟能详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可是这座山的妙处。

然而事隔十年后的同样一次旅行,竟有这样的不同心绪,则是我始料未及的事情。可能是晴空万里的缘故,也可能是十年之后的故地重游,完全没有了想象的的空间,看山的心态也就完全的变化了——这次到庐山,在我看来,庐山是真的没有以前的美感了。也许十年前第一次上庐山,正遇着满山的浓雾,车行盘山公路,仿佛在云中漫步,着实激发了一个人的想象力,加上处子之行的新鲜劲,便云里雾里越发地神思勃发。很显然,十年之前与十年之后心态的反差形成了观景的巨大落差。

庐山显然是名山,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和风云人物大都有关于她的描述,人们或心驰神往,或身处其间,或纵论天下,或归隐其中,都曾寄予太多太多的感情。寄情山水,便有感悟,庐山其美其秀其千姿百态,纵览留下的千古文章即可管窥一二。

这次,可能是我的浮光掠影,我的浅尝则止,我的蜻蜓点水,我对于庐山的美秀奇绝没有更多更深层的感受,至少眼下是这样。也许有一天心态又不一样了,就又会生出对于庐山不同的美好感受与回忆来。

天晴了三天,我们的庐山之旅也晴了三天,照理说应该有好心情去赏景。然而此时的我竟冒出庐山没有西湖的慵懒,也没有西湖的妩媚这样的感觉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样的意境,我想庐山是永远不可能有的。但西湖也永远不会有庐山的意境,有诗云:“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这样的气度、这样的风光西湖有吗?没有,绝对不会有。再者,“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我想这也是庐山独有的景致,西湖是断断没有的吧。事后细细想来,人总也生活在矛盾之中,真的是赏景的心态变了,看事物也就不一样。于是我想到山与水的关系来。一般认为,看山容易使人奋发,常常想到的是攀登;看水则容易令人沉醉,常常想到的是安逸。说到底山与水,一刚一柔,阴阳相济,虽相通,但毕竟不同。两者归根结底是不可比的状态,这是认知山与水的一个方面吧。而所谓山之刚,水之柔,抑或山之柔,水之刚,孰刚孰柔,只在于山水转换之间,则不失为另一解。我想生活的辩证法莫不如此。

十一月初的庐山,已有些寒意,但毕竟是艳阳高照,在山径丛林中行走,并不觉着寒冷,倒心生出热的感觉。很明显,这一次,赏景是已在其次的了,更多的我只是在感受。白天看庐山,眼望的是峰,目极的是林,想的更多的是中部的崛起、西部的开发,夜游牯岭街,眼见的是繁华,接触的是笑容,想的更多的是城市的整洁、人们的安适。很自然地,我会把自己的家乡与庐山联系起来,把自己十数年来曾游历过的地方与庐山联系起来,就这样浮想联翩。可能是随着年岁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多,作为一个社会人,自己的生命里已经溶入太多社会的印记,而社会也已毫无保留地接纳了我这一生命个体。

我想这正是两次游庐山不同感受的原因吧。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90cee9f010006qc288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