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就在故乡九江的身边,只是故乡离我却有千里之遥。回到故乡只是陪父亲闲聊时的事情,说得热闹却成行困难。祖母百岁冥寿那年,陪老父回乡祭奠,才真的回到梦里想念的地方。了却了祖母百年祭祀的事情,父亲说你上庐山吧,不然你会后悔的。老父知道我回九江就是为了上庐山。 未上庐山前我就有些零碎的印象,司马迁在他的《史记"河渠书》中首载庐山。东晋慧远在庐山集道俗一百二十三人结白莲社念佛,首开净土一宗。(而莲宗十三代宗师印光大和尚弘扬西方极乐净土的道场却在我现在生活的城市苏州。)山南的白鹿书院则是我心仪的地方,在山崖云雾之间的沉思,是不是使朱子的理学更有哲学的深意呢! 我也是坐车上山的,虽家里的人告戒我千万不能坐车,不然就没有感觉了。只是儿时第一次登山的惨样还记忆犹新,以至那次上庐山,只记住了一个名称,那个还没到半山的“好汉坡”。成年后在很多的游记里我同样看见了太多的艰苦。知堂老人曾刊印过清嘉庆年间一位叫舒白香的游山日记,所述艰辛让人却步。只凭两腿,爬山涉溪,攀藤越沟。道路依稀,精疲力竭,我无法享受这样的苦熬自虐。还是坐车上山吧。 仰面而观,山高难测,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大凡山都是这样的。可是为什么单是她成为中国现代政治和外交的转折点。小巴沿公路盘旋而上,一如毛泽东诗云:“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龙四百旋”。老蒋不是文人,写不了这样的句子,他是坐了轿子上山的,每年的夏天在那幢“美庐”里躲避南京火炉似的炎热。只是坐车上山也不舒服,颠簸且不说,崖边两车交会,能把人吓死。车在山路上绕了三百九十六道弯,云中之城牯岭镇显现眼前。 (一)牯岭不是岭 牯岭是避暑胜地,温度要比山下低十来度。即便是骄阳似火的三伏盛夏,牯岭依然是一片清凉。庐山山顶与其他名山不同,五岳诸山多以顶尖峰高路险而取胜,而庐山的顶上却是一座城市。因其山顶上有一巨石,形状如牛,故称牯牛岭。清光绪年间,不少的传教士进入中国,江西一带夏天炎热,他们很难适应,想找一块避暑的地方。英国传教士李德立来到庐山顶上,发现了这块风水宝地,于是用金钱将山顶盗租下来,建屋筑园以供消夏。庐山也从此少了文化的底蕴,多了商业的气息。高鹤年在《名山游访记》里两度记到牯岭,之间相距十九年,第二次记的牯岭已经由“荆棘少行人”变为“沿山洋房数百幢,华街亦有数百家。”了。 牯岭称为山城,一点不错。它远看是山,极目远眺,山峰林立,高低参差,姿态不一。苏子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句虽平淡,意却真切。走近才知是城,道路顺山势而修,四通八达。六百余幢各式别墅依山而建,掩映在绿树红花深处。十九世纪后,英、美、俄等国家相继在庐山修建别墅,大多为欧洲乡村式别墅。受美国国家公园学说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形成了国际性的别墅群落,特别与英国自然式园林相结合,构成庐山特有的别墅文化景观。其中当以“美庐”为代表。难怪黄培炎在《庐山》中这样感慨:“入其境者,恍游欧美焉。” 说牯岭是城又有些过誉,因地域所限,牯岭只是顺着山势走向,建成了弯月状的半边街道。牯岭街三面紧紧靠山,一边面临“剪刀峡”深谷。半边街上,宾馆,酒楼、银行,卖庐山名特产的商店相依,唯一的电影院里终年放着《庐山恋》,据说久演不衰。入夜灯红酒绿,人声喧嚣,伫立其间难辨是山是城。 本想晨起在谷口看日出,可早晨起来一看,满城的云雾。放眼望去云海密布,弥漫山谷,咫尺之间不能辨物。东升的红日刺破云雾折显七彩霞光,游动在身边的浮云也染成五色,置身其间犹如骑鹤南天,驾云蓬莱。而云声就在这一刻隐隐传来,说不清是怎样的美妙绝伦,屏息静听,那声音一直流淌到心的深处。庐山的云声,是伴随庐山云的运动与山谷相激荡而发生的,它与松涛声是同一道理。只是有多少人能够听到这《霓裳》呢! (二)花径连天桥 从牯岭出发顺路西行约三四里,再下一小坡,便入天桥景区。其间小道用凿成平整的青石条铺就,在青石条铺成的小方块之间,又以小鹅石摆成各种不规则图案,这便是“白司马花径”。(这与苏州园林中的小路相似)“花径”顾名思义,赏花走的小道。白司马即当年那位闻一曲琵琶声而泪湿青衫的江州司马白居易。他因直言进谏被贬浔阳后,正值孟夏春尽,天气已变暖。一日与友人登临庐山行至此地,环眼四望,惊见此地桃李正绽蕾吐苞,鲜艳无比!随口吟道:“人间四月芬芳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岁月变迁,到了民国十九年,汉阳人李凤高游此,发现仅有“花径”二字,却不见白诗中的景色,便邀友人集资重置,植桃千余株,以续当年之胜。 顺花径往北,沿大林峰脚下的蜿蜒石径,约一里路便到天桥。山涧尽处为大林峰前的诸水汇积处,水势凶猛,声震山谷,遥望两边,山崖壁立,似刀削斧劈,鬼斧神工。又南行近百米,天桥显现眼前,千丈高的断层陡崖上,一巨石横空跨出,与对面悬崖遥遥相望,对峙深涧。站在崖边巨石上,但闻涧内水流狂吼,恰似万马奔腾,令人心惊胆寒,不敢下望。 传闻当年明太祖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上开仗。朱元璋一战而败,他率败军退亡庐山,陈友谅带兵追剿。大军退到了这里,前方道路为深涧所挡,后边又有强敌猛追,太祖长叹一声,欲纵身一跃,就在此危难时刻,只见金光一闪,一条巨龙横卧于深涧之上,两山之间。待追兵拍马赶到时,却是龙飞桥断人去,友谅望天而长叹!天桥一说由此而起。明太祖实在是个“流氓皇帝”,成了霸业后无不处处宣扬自己是“真命天子”。 (三)佛手岩下仙人洞 仙人洞面临锦绣谷,峡谷长二里多,上端连牯岭镇,下端直抵庐山西部山脚。峡谷险深陡峭,时有悬崖凌空突出与云相缠。谷中林木郁密,奇花竞秀,路不时因地势高低而上下,眼前的景致也随之而变。崖间小道如环腰玉带,蜿蜒起伏,不知所终。忽有巨石横出深谷之上,似“蟾蜍”伏在崖边,欲跳深谷探宝之状。 石临深谷,不知深浅,谷内云雾缭绕,时隐时现。石上篆有“豁然贯通”四字,遒劲飘逸。站在此处视野开阔,纵目远眺,天地合一,远山近岭姿态不一,名花佳木各领风骚。忽有雾气飘来,顿时弥漫笼罩,只能闻声而不能见形。东坡诗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石上长有一棵松树,老干虬枝,丰姿绰约。五九年夏天,江青在此拍了一张幕色中御碑亭的照片,照片一角就有它的苍劲枝梢。毛泽东曾在这张照片背面题了一首七言绝句:“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诗意深远,却让人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寒噤…… 从蟾蜍石旁的石阶下行,不足百步就见仙人洞。仙人洞古称佛手岩,因洞顶有石岐横出,参差若五指,更因与佛手相似,故得名。洞中有一石质神龛,供吕岩身背宝剑石雕像,俗气可厌。吕岩者吕洞宾也。在蒋介石侍卫官的日记里曾有这样一段有趣记载,说是蒋委员长最后一次上庐山避暑,听闻仙人洞里来一个自称有数百岁高龄的道士。委员长放下架子到洞中拜访求卦。老道还真的须眉皆白,满面红光。他一见老蒋悠悠然张开眼,说道:昨夜仰望星斗,紫微星光亮非常,料到真命天子会来!老蒋一听真命天子四字骨头顿轻,便求老道卜卦。也不知老道说了些什么,出了洞老蒋满脸释然的样子,离远了才骂了三个字:娘西匹! 神龛背后有清泉一股,泉水自洞顶来,洞顶黑质白纹的岩石缝中有水,一滴一滴的下坠成泉,人称“一滴泉”。从洞顶滴下的泉水发有声响,且泉音有别,又称“叮咚泉”。说来也怪,无论是天遭大旱,也不管雨涝成灾,这水滴千百年来不枯不竭。有一楹联写此泉:“山高水滴千秋不断,石上清泉万古长流。” (四)天池底下有石门 庐山西南有天池山,山顶有池,名天池。朱熹《山北纪行》中记道:天池寺在小峰绝顶,乃有小池,泉水不竭。今天池寺已非原貌,洪杨间全毁,民国中唐生智曾重修,惜未完便下野。 从天池石坊登山路,经圆佛殿、天池塔、照江崖,便到了天池。想像中的天池应是碧绿澈底,水波涟漪。鱼儿自由自在,老翁无钩垂钓。可放眼四望,怎么也不见一望无际的天池。得人指点,才知天池就在脚下。 所谓天池,长不过丈余,宽不足八尺,常人用力一跳即可越池而过。左右两池,间隔数米,大小深浅略同。池底有石道相通,两池实为一池。池内水不深,清可见底。水底为一粗糙巨石且无缝无眼,水莫名而来,十分离奇。相传文殊菩萨开化时,此处原无水,便以双手插石而成二池,水自然喷涌遂成二泉,所以也有人称之为“神泉”。神泉也果真神奇,天降大雨,池水不涨不溢不流;天遇大旱,池水不降不干不涸。其实在此山崖,何来涝旱之灾。 沿石级徐下,一路花送暗香,无名山果枝头摇曳。未几转入幽林,林间松柏相连,青藤缠绕倒挂,路曲径而通幽。穿林而出,悬索桥高跨深壑。索桥两端山高触天,翠色如云。桥下深不见底,令人胆寒。漫步桥上,桥身轻摆轻摇,心悸异常渐而舒心畅怀。 下桥沿山路渐下,越千级,转数弯,始闻轰鸣水声。越下水声越大,且伴有凉气袭来,知石门涧近了。又下百余阶,转过一道山脊,石门涧瀑布乍现眼帘。石门涧位于铁船峰与天池山之间的万仞谷底,右谷底仰望,两边山崖陡峭,似斧劈刀削,绝崖万丈。两边石壁对峙如门,故称石门。石门涧瀑布悬流飞泷,望之连天。水流从千丈悬崖上喷雪奔雷,腾空震荡。从上到下多有巨石突兀,奔流撞击巨石溅起丈高的白浪,浪花又四下飞散碰撞,恰似雪山崩裂,又似梨花飞天。水声如滚雷在山谷震响,回响不绝。范仲淹《游庐山》有这么两句:万松无路入,一水与天通。十分贴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