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最早称“敷浅原”,见于《尚书·禹贡》。公元前126年,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并将“庐山”之名载入了他的宏篇巨作——《史记》。1996年12月7日,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庐山风景名胜区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庐山给予我最早的印象源自于两首古诗,苏轼的《题西林壁》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千古名句描绘的庐山美景一直令我心驰神往。今年“五一”前夕,我终于了却了一登庐山这个多年的心愿。 上山是在一个下午,天气并不好,刚下过雨,天仍然阴阴的。朋友却告诉我们,其实,如果从单纯的景观讲,这种天气是不错的,是庐山云雾表现最好的时候,如果明天天晴,我们就可以领略到庐山的两种风景了。我们对此将信将疑。不过,顺着蜿蜒的盘山公路,我们确实领略到了那如纱、如烟的庐山云雾。飘渺的白色云雾在庐山那墨绿色的山体之间游荡,使人真的感觉如临仙境。 庐山的美景使我们夜不能寐。第二天,我们早早起床,开始了庐山的游历,虽然小雨仍旧淅淅沥沥。在朋友的陪同下,我们第一个到达的是庐山的如琴湖。如琴湖,因湖旁原有“水声如琴”石刻,且湖面酷似一把小提琴而得名。湖中有一湖心岛,呈椭圆形,岛上有九曲桥与湖岸相联。岛四周苍松含翠,使湖心岛宛如一根碧绿的“项链”平铺在湖上。岛东有忆琴亭,西有一水榭。此时,雨点落在湖面,激起一层层涟漪。那青山、曲桥、亭台、水榭、雨点……,使人感觉如身处画中。如此美景,吸引得同去的朋友手举相机,“咔嚓、咔嚓……”拍个不停。唉,不知有多少菲林被谋杀于此。 过了如琴湖,我们走上了花径。花径,可以说是一首诗造就了这个景点。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四月,著名诗人白居易与友人结伴登临庐山,游览大林寺。此时正是山下桃花都已凋谢之时,而这里的数百株桃花却刚刚怒放,艳若灼灼朝阳。此情此景,诗人兴从中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醉人神魂、脍炙人口的清新诗句,引得众人同声叫好。有人提议刻石为记,白居易欣然提笔,写下“花径”二字,命人刻制。不料这一题刻却在1100余年后的1930年被挖掘出来,于是此处成为了庐山一处主要人文景观,这是诗人开始所没有预料的。而紧挨着花径的“白居易”草堂前,一尊2米多高的白居易雕像,将诗人的潇洒情怀借石质而再现于天地之间。 辞别了白居易,我们步入了锦绣谷。“‘春时杂英百千种,灿烂如炽,至冬初苍翠不剥,丹枫缀之,亦自满眼雕缋’,故名锦绣……”我们一边听着朋友的介绍,一边沿着锦绣谷栈道前行。一路上峰谷相间,高低起落,石径崎岖。放眼谷中,含苞欲放的庐山芙蓉,圣洁素雅的牯岭玉兰,纯洁端庄的“多叶诗人草”,风雅华贵的庐山瑞香,五彩斑斓的杜鹃……,百花遍野,温馨漫遍整个山谷。 在怪石林立的锦绣谷,有一块巨石,悬空伸出,宛如悬在半空中的一座桥,这就是“天桥”。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败逃至此,在前临深壑,后有追兵的紧急关头,忽然从天降下一条金龙,横卧深壑之上,化为一座石桥,待朱元璋纵马过桥后,顿时乌云滚滚,雷声隆隆,天昏地暗,只见一道灼眼的蓝光将石桥击断。桥断后,云散日出,一切又恢复了原来的面貌,仍然是双崖对峙的绝涧。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美丽动人的传说,相映生辉,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神奇的境界。 沿着栈道,我们登上了险峰。关于庐山的险,在此我是有了十足的体验。下是万丈深渊,云雾飘荡,深不见底,而上仅只是奇石突出,“一失足成千古恨”这句话在这里得到了最贴切的注释。但可能正因为其险,在此石上留念者可谓络绎不绝。一朋友也要我在此为其拍照留念,面对镜头,立于石上的他可能为了找一个好的背景或者为了突出其险而步步后退,而我的心却随着他的后退在“咚咚”加速。我终于忍不住了,“站住,你如果再往后退,这张照片就成风景照了。”趁着朋友一愣神,“咔擦”,任务完成。 当我们来到仙人洞前时,只见这里香雾缭绕,众多的游人在这里祈祷上苍的赐福。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在此洞中修炼,直至成仙。洞内有一石制殿阁——纯阳殿,殿内立吕洞宾身背宝剑石雕像,两旁两副对联:“称师亦称祖,是道仍是儒”,“古洞千年灵异,岳阳三醉神仙”。洞穴最深处,有两道泉水沿石而降,叮咚有声,悦耳动听。静立其中,远望他处,真可谓青峰与奇岩竞秀,碧泉与幽洞争妍,绕洞的云雾,时而浓如泼墨,时而淡似青烟,变幻多姿。 为了一览庐山的雄姿,含鄱口是必然要去的。含鄱口以其口含鄱阳湖的气势而闻名。刚到含鄱口,天色放晴。朋友说:“我没说错吧,你们的运气真好,可以领略到庐山两种截然不同的姿色。”的确,此时的庐山不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如害羞般的躲在云雾之中,而是如明眸皓齿的清新少女一样展现在你的眼前。近处苍松翠柏,墨绿如滴,远处群山巍峨,耸立云端。而庐山的云海也在此时一展雄姿,烟波浩渺,一望无际,层层叠叠,使人如置身南天门外,忘却了人间的一切烦忧,久久不愿离去。 我们此行的最后两站分别是“庐山会议”旧址和美庐一号。“跃上葱茏四百旋”,一条云铺雾绕的路,沿着庐山伟岸的身躯,逶迤曲折,通往云雾深处的掷笔峰下。来到这里,你便会发现一幢布局严谨对称、气氛庄严肃穆的建筑,这就是“庐山会议”旧址。它背依靠山,旁临碧溪,耸立在苍松翠柏之间。 自1959年开始,中共中央曾在这里召开过三次重要会议,即1959年的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的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的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沿着门前石阶步入大门,迎面可见绛红色帷幕上镶嵌着金光闪闪的“庐山会议旧址”六个大字,二楼的大厅即是当年“庐山会议”的会场,大会主席台依然保持着当年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时的原貌。大厅里,一部纪录片——《庐山风云》,将三次庐山会议剪辑汇编,循环放映,给我们以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坐在大厅里,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彭德怀元帅。1959年,彭德怀元帅在这里因“万言书”而蒙冤受屈,默默离开了庐山,直到在十年动乱中被迫害致死,再也没有回到过祖国的这座名山。有人曾经用“百战捷报、万言谏书”八个字来概括彭德怀元帅的一生。而他正是在千古庐山上留下了一封“以告当世”、催人警醒的长信,留下了一颗共产党员的赤诚之心,留下了用生命唱出的一曲悲壮之歌。 参观“庐山会议”旧址,不仅会给人带来灼痛的回忆,更会使人获得宝贵的教益。 “美庐”,曾作为蒋介石的夏都官邸、“主席行辕”,与世纪风云紧密相联。庐山军官训练团的创办;国民党围剿中央红军计划的炮制;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谈判;对日全面抗战的酝酿和决断;美国特使马歇尔八上庐山的“调处”……,这些令人瞩目令人回顾的历史事件,无疑将这座小楼推上了显赫而又迷离的境界。如今,“美庐”已向人们敞开了它的真正面目。 宋美龄弹奏过的德国立式钢琴,宋美龄阅读收藏的精装英文书籍,宋美龄亲笔所画的《庐山溪流》等三幅油画;蒋介石联姻时,由陈铭枢赠送的礼品——银质茶具;“美庐”宴请时用的餐具——印有“蒋”字的万花盘、碗;以燃烧煤油为动力制冷的菲赛尔冰箱;1.2米长的透雕象牙……,这些都保存完好,不过,已是物是人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