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庐山 据说高僧慧远曾在庐山修道,陶渊明曾受慧远之邀登山谈佛;李白的诗歌让庐山瀑布美名远扬;东林党人在这里结社讲学评议国政;蒋介石宋美龄也在这里留下深深的行迹;更何况还有当代历史上的风风雨雨? 在山脚下,我们换乘了进山的车子。山路九曲回还,都说庐山的司机技术高,我真是领教了,现在想来都后怕,开车的司机年约三旬,头发梳得光亮,蛮精干的一个人,车子刚启动时,窗外的风景是慢慢地后退着,突然就觉得两边的树木开始飞快地向后走了,司机竟然在超车,在那样窄的山道上,他居然超了三四辆车,车东一跟头西一跟头地在山道上不停拐弯。 山脚下的能见度还不错,越往上开雾气越大,透过车窗看山景:先是荫郁的绿色上飘着白色的雾气,烟雾缭绕,视野很小,一伸手的距离而已,来不及细览,只觉得满眼皆是郁郁葱葱,连公路都是隐没在绿色中,绒毯铺遍,山形也是柔柔的圆顶,再往后就都隐蔽在飘荡的山岚雾霭里了。 半路上下起雨来,在车子里也分辨不清到底是雾气大些,还是雨大些,只觉得到处都是湿的,空气里也是湿得,气温也低了许多。导游在车上介绍说,山上有学校、有超市、有人家,后备设施都很齐全,可谓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了吧。下车后,地陪把我们先带往晚上要住宿的宾馆,待我们把行李放下后,便出发赶往花径、如琴湖、仙人洞、含鄱口、黄龙潭、乌龙潭、三叠泉等处了。 如琴湖 如琴湖,因水面如一把琵琶琴而得名。记住这个名字还有个小故事,地陪向我们介绍这个湖的时候,估计那时自己在开小差,只隐约地记得是什么琴湖;然后对过又走过一个旅行团,那个导游向他的游客介绍这个湖,说:“这是如琴湖,如果的如,提琴的提”。那个导游明显说错了,于是我也就记住了“如琴湖”。到湖岸的时候,雨已细微,但雾汽依旧很浓,我努力地望向湖面,可是什么也看不到,只能在心里想象如果是好天,此刻的如琴湖应该是微波不兴,碧水平展如镜,对岸杨柳依依了吧…… 花径 经过如琴湖,便到了花径,花径里繁花盛开,一片绚烂和灿然,这里是白居易的花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的清吟如犹在耳,寻芳的脚步已然到此。雨里的花朵分外娇媚,花瓣点缀着雨滴,一片沸腾的山峦,果真可以羁束文人的脚步? 在此处,有个白居易草堂,也可以说是卖纪念品的地方,里面有些精美的书签,卖者称是她自己做的,便买了一副,共有十张,由山上的花草树叶轧膜而成。后来才知道,那哪是什么自己做的,在山上随处可见这样的书签卖。 仙人洞 导游指了路,通知中午11点左右在仙人洞集合,团队便解散各自游览了。我和他跟着其他游人后面在山道上走着,路很陡,确切地说是台阶比较陡,雨天里路很滑,景区专门派了工作人员在山道边维持秩序。游人很多,大家多穿着雨衣,打伞会不时碰到前后左右的游人,给自己也给他人带来不便,显得很累赘。 途经好运石,据说抚石三次便可带来好运,于是大家挨次一个一个抚过去,倒也秩序井然。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毛泽东)。在进“仙人洞”的椭圆形门洞口,有人守在那儿“一分钟取像”,掇了张毛主席当年在这儿留影时坐过的那种藤椅,手握着照相机吆喝着:“好,又一个为人诞生了!”不知是吆喝的功劳还是雾气中的景色诱人,去拍照的游人还真不少。 顺着山间小路,向仙人洞走去,此洞为一山坡峭壁凹崖,清幽显翠,顶端参差矗立如掌,像一巨大的佛手从半山腰里伸展出来,进得洞内,有一孔泉眼,据说:远在《后汉书》上就记载着这仙人洞里有滴泉,可见这泉水在这儿叮咚了多少年,难怪总是被那些迷信的人们视作玉液琼浆,洞间仙水,总有那么多善男信女取之以防灾治病呢!据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辞去浔阳县令,来此洞中修炼很久,后来羽化成仙,“仙人洞”也就因此而得名。现在洞内仍然供有吕洞宾石雕像,此时雕像的四周正围着一群人烧香磕头,弄得洞前烟雾缭绕……在洞里转了一圈,便出来在外面的平地上等待集合,前往下一个景点了。 含鄱口 按方位来看,仙人洞在北偏西,而海拔1211米的含鄱口则在南偏东,相隔好一段路程,远处雾气时淡时浓,雨帘时断时续,近处的景象虽然依稀可见,可远处的景色基本都淹没在浓重的雾瘴和云烟里了。记得导游当时是这样介绍的:含鄱口左望扬子江,右瞰鄱阳湖,天下壮观,不可不看。 含鄱口游客如云,小车一溜烟停在路边,望鄱亭和含鄱口在如烟的薄雾中仿佛仙山琼阁立于左右,只可惜由于云遮雾罩,此时我们既看不到那碧波荡漾的鄱阳湖,也望不见那气势雄伟的五老峰,更不能体验古人那种“峨峨匡庐山,渺渺江湖间”的感觉。 立于含鄱口,风很大,云雾流动很快,偶尔还可以很清晰地望见远远的山峦和山下的风景,于是有了我出的“含鄱口观五老山色”的上联,不过下联到现在还没有对出,本来想借三叠泉来对的,比如“三叠泉下听涛声”,可是发现少了地名。 继续往上走就是望鄱亭,凭栏而立,极目远眺,什么也看不清,举目皆是云雾,只能心里拨云见日,进入“含鄱远眺漫天春,浩浩波涛荡墨云。乍雨复睛风大起,那山迷雾这山明”的诗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