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庐山游记

[游记]庐山游记

2007-07-16    gootoo.cn

庐山游记

2005年国庆节期间,本人率妻女偕老蜂子及幸福夫妇,同往庐山。
关于庐山,令人神往的,不仅是其雄奇俊秀,还在于苏轼那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所给人的神秘感。
经历半昼加一夜的火车旅程,我们一行五人到达了九江火车站。在车站外迎接的,是本人将近20年未曾谋面的老同学。与相违多年的昔日同窗甫一见面的心情,真是不足为外人道!
好汉坡与林中小路
简单地用过早餐,我们就踏上了前往庐山的旅程。经当地人的指引,我们从后山的好汉坡登山,还找了一个向导带路。
一踏上山石铺就的台阶路,呼吸就渐渐地急促起来。天气是闷热的,不时有光着上身的同路人经过。在缓步前行约一个小时后,向导才告知我们到了好汉坡,而好汉坡之得名,是由于其攀登之艰难!
既来之,则登之。我等在上坡前稍事休整,然后便开始了攀登。这个好汉坡的攀登难度,实际上比不上泰山的十八盘,所以,尽管大汗淋漓,尽管吴牛喘月,我们还是征服了好汉坡。
此时,向导告诉我们,为了达到我们不走寻常路的目的,我们将要走一段真正的山路。
咋一听此消息,颇有些令人兴奋!我们刚刚有点厌倦单调之极的台阶路,便迎来了真正的山路!
离开台阶路,在同路人们疑惑目光的注视下,我们闪入了密林!
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路,有的只是先行者留下的足迹。茂林修竹之间,斑驳陆离的阳光照在身上,感觉不到丝毫的炎热,但陡峭的山坡,却迫使我们不得不手脚并用,依靠上前方小树的树干,慢慢地向上襻爬。
我得承认这对我而言是一次真正的挑战!或许是因为刚刚走完好汉坡,体内积聚的酸性物质尚未消解,使人感到非常困乏;又或许是向导的步伐太快,弄乱了我固有的节奏,反正是没过多久,一阵猛过一阵的疲乏就向我袭来!尽管我咬牙坚持,尽管我极力想维护自尊,终于还是渐渐落在了后面,以至于拖累了队伍的进度!
我不禁焦躁起来。然而,焦躁却不能使我产生任何的力量。我的步履依旧蹒跚,我的气喘依旧吁吁!要命的是,双腿竟然开始有了变软的迹象,而心脏承受的压力使我的头颅感受到了血脉贲张后所具有的涨痛!
我那爱叫苦的女儿,此番却一直跟在向导的后面,还不停地催促我。我的贤妻,也在上方的林中用不失甜脆的声音鼓励着我。正忍受着煎熬的我,喃喃地说:“就算是杨玉环,我也没兴趣!”不料此话被在后面殿后的幸福听到,当即笑得弯下腰,眼睛只剩下了一条缝!此时此刻,我连笑的力气都没有了!
我天!这个小山坡固然是陡了点,但充其量也不过一千二百米,怎么会有高山反应呢?
就在我牙关紧咬,几步一歇地挣扎的时候,忽听到前面说,马上就到了!心不禁为之一振!双腿似乎多了一丝气力。最后的一段路,竟然不似刚才那般难熬!
刚到庐山,就感受了一把庐山的脾气。看来,山就是山,再温柔的山,也不会令人如闲庭信步般怡然自得,而这或许就是登山的乐趣所在。
龙首崖
当天的下午,我们去了龙首崖。
时近黄昏,霞光满天。我们想趁着暮色,前往龙首崖。
由于天色已晚,游人大都散去,一路上鲜有同行者。行经一座门,一处庭院,然后就是不停的下坡。下了不知道多少级台阶,终于来到了传说中的龙首崖。
龙首崖的得名,应该是当地人从对面看过来,觉得此处的形状犹如龙之首。站在龙首崖上,反而感受不到龙首崖何以得名。
站在悬崖之上,作为最后一批游客,我们饱览了一番晚霞中的群山。此时,山风已然停歇,松涛也不复能够耳闻,四周是一片静寂。太阳渐渐地消失了,只留下一抹微红的霞,映照着我们回归的路。
三叠泉
关于三叠泉,当地人有个说法:“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可见,三叠泉是必去的。
按照一位当地人的建议,我们于2日起了个大早。到达缆车站时,尚未开始营业。7点半,我们成为第一批乘客。
下车后,又走了很长时间的下坡路,才到达适合观赏三叠泉的所在。一路上,细雨菲菲,山风阵阵,我们不禁渐渐有些焦虑:这样的天气,能否一睹三叠泉的真容?
到达景点后,因为雾大且有雨,面对拔地而起的峭壁,我们无法拍摄,徒唤奈何。
盘桓许久,就在决定要离去的时候,山顶上的雾气竟渐渐消散,隐藏在云雾中的三叠泉慢慢地撩开了她的面纱,让我们这些站在她面前行了好一阵注目礼的人们,连声发出赞叹!
这就是三叠泉!远远望去,犹如一束洁白如玉的丝带,摇曳着由数百米高处垂下,中间经过两次婉转,分成两束落入了下面的水潭。时浓时淡的雾,使她不厌其烦地做着朦胧与清晰的转换,时强时弱的风,则轻柔地摇晃着那束垂下的丝带,甚至还偶尔造成了她的散开。
油然地,我开始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是谁织就了这束丝带?是谁让她在这里不停地摇摆?是谁让云雾增添她的柔美?是谁造就了这奇妙的存在?
带着这些疑惑,冒着开始变大的秋雨(三叠泉只为我们这些早来的游客展示了她的芳容不到一刻钟,当大批游客到来时,她似乎有些厌倦,重新用浓雾遮住了自己),攀上千余级台阶,我们离开了三叠泉。
庐山的云雾
庐山上雾多,每年的雾天达一百九十余天。大概是由于她地处长江和鄱阳湖两大水系之间,水汽丰沛所致吧?
我们在庐山上呆了两天,真正见到太阳的时间,大概不到四个小时。当地人说,这是正常现象。
庐山方圆数百公里,山峰无数,但即使是有太阳的时候,大多数山峰上也始终云雾缭绕,难以见到山顶的全貌。
林间的雾,是那种白白的,淡淡的,轻柔的雾。行走于茂林修竹之间,似能感受到薄雾在轻抚人面,谁说雾是没有灵性的?
山谷之间的,则是那种浓厚和性烈的雾。她们集结成群,由高处涌向低处,遮盖了山谷中的一切,除却不知名的鸟儿的歌吟。
水面上的,是那种极其轻柔,极其警觉的雾。一阵山风吹来,或者是一束阳光照来,她们便不见了踪影。庐山上树木极多,大概是躲到林间去了吧?
我喜欢那些山峰之上的雾。其中的一些,渐渐升而高,变成了缦缦行云,随风而去,飞到视野之外去了;另一些,渐渐凝而低,变成了雨露,滋润着山间的生灵;还有一些,则始终萦绕着山峰,变幻着姿态,成了山峰忠实的伙伴。
有个对联说:“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然而,云的家乡在哪里?难道她注定要飘浮于虚无之中,终其一生无所归依吗?
来到庐山,我终于明白,这里,庐山,是云雾的家乡。
石钟山
中学时代,学过苏轼的文章,《石钟山记》。
说实在的,在来到石钟山之前,关于苏轼的那篇文章的内容,我已全然没有印象了。所以,进入石钟山景区后,我们首先来到刻有《石钟山记》全文的石碑前面,决定认真地读一遍这一名篇的全文。
尽管有几个字不明其义,但整篇文章的意思还是搞明白了。苏轼说的是,他不明白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而水经注中的相关内容则太过简略,不足以释疑解惑。唐代李渤以锤击石的做法,或者是将石头放入水中令波涛涌击的做法,都是牵强附会,不足为信。苏轼乘小舟来到了石钟山的绝壁之下,才得知是由于绝壁下巨石有隙,水借风势涌入其中,轰然而鸣,犹如钟罄之声。由此,苏轼终于搞清了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并慨叹“古之人不余欺也”,进而叹郦元之简,并笑李勃之陋。
然而,可笑的并非李渤一人。就在此亭不远处,另有一座建成不久的亭子,中间摆放着一个巨石,旁边的说明称,以锤击此石,其声如钟罄,似乎惟有石钟山有此石。
呜呼!李渤之陋,竟然历千年而不变!那些修建此亭的人们,看来从未认真读过苏轼的文章,否则就不会再建此亭了。
石钟山屹立于(鄱阳)湖(长)江交会处,既可以看到湖江交会处的那条由于湖水清而江水浊而形成的分界线,还可以看到湖中那座美得犹如一幅油画的小岛,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去处,但今人之不肯读书,以致谬种流传,还是令人愤愤然,大大地败了游兴。
浔阳楼
浔阳楼,建在九江城里的长江边上。
十月二日,黄昏时分,我们来到此处。
一楼是水浒一百单八将的瓷制塑像。虽然形态各异,但与我心目中的好汉形象却多有不符,草草一看,便上了二楼。
二楼上的最东端,有个雅间,据说就是当年宋江醉题反诗的所在。房间里放着一座宋江的塑像,形象颇有些高大。其实宋江本人是五短身材,为他塑个高大的形象,并不妥当。墙壁上不知是谁抄录的宋江的那首反诗,笔迹有点太过工整,似乎忘记了宋江是醉酒之后题写的此诗,写得如此工整,不合情理。
随后是三楼。三楼上的阳台颇宽敞,前方没有任何遮拦,是观赏江上风光的绝佳去处。远处的长江大桥,稍近处的锁江楼以及其庭院中那座有四百年历史的古塔,历历在目。江上百舸争流,但统统是用机器驱动,白帆点点的景象,恐怕只能到梦境中去追寻了。
遥想当年,宋江被刺配至此,醉题反诗,倒也不失一丝豪气。宋江到后来执意要走招安的路子,终于葬送了自己,还有那些追随他的那些弟兄,不能不令人慨叹。尤其是那位与宋江最铁杆的兄弟李逵,竟然是死在自己最信赖的大哥手上,就更是让人为之唏嘘了。
凭吊良久,感慨良久,默然地在阳台上站立了良久。江上的一声汽笛,把我拉回了现实。
秋风之中,暮色沉沉。浔阳楼关门的时间到了。

转自:http://www.gootoo.cn/bbs/viewthread.php?tid=456787&page=1269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