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印象庐山秋 |
[游记]印象庐山秋 |
2007-07-16 |
9月8日享受公司的福利,随部门去了庐山旅游。庐山还真是我所想去的地方,去之前就已经有许多关于庐山的了解了,其中包括好几首关于庐山的著名诗作。但是到了庐山之后,才发觉自己对于庐山了解太少,对于庐山的诗篇也明了甚少。遂作这篇游记,以诗句作引。 跃上葱茏四百旋 火车到达南昌是上午8:30分,用完早餐之后,就向庐山进发了。车行约2小时,到了庐山脚下。绕着盘山公路上行的时候,已经渐渐能感道凉意沁人。绕来绕去的盘山公路,满眼都是郁郁葱葱。在上山途中,导游已提前告诉我们准备好晕车药,因为盘山公路险峻。上山途中,导游根我们讲解了两句毛主席的诗“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的来历,话说当年毛主席登庐山,曾经问随从山路有多少个弯,随从答不上来,后来毛主席就转一个弯就放一根火柴。等上了山一数竟然有398根火柴。于是便有了这两句诗。随着山坡盘旋而上,我以前早都习惯了汽车山路,加之初到庐山的兴奋,我不由得睁大双眼,想穷尽这山光秀色。两侧忽而树林挺立,翠色逼人;忽而临崖丈余,视野极阔,云雾峻峰,尽收眼底。约莫半个多小时,我们才上了山。 不识庐山真面目 我们从深圳过来,还是夏天的衣着,可是在上山途中就能渐渐感到凉气沁人了。午餐之后,导游安排我们出去游览山中景点。半路上总有队伍散落,因为庐山上处处皆景,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会谋杀我们不少菲林。山上的云雾越来越大了,在断桥那个石头旁边几乎望不清对面的那端。巨石的脚下云雾茫茫,深不见底。站在石崖之上,真是有仙袂飘飘的感觉。我此刻想到了《神雕侠侣》中小龙女在绝情谷那个断崖边的情景。电视上的画面很美,原来真是有这样的实景可拍的,而不需要人工制造烟雾。回来后,我胡诌了几句蹩脚的诗:云中漫步似天神,花径小栖不羡仙。诗载千秋非夸张,眼怀万里胸意博。顾不得多思考、多发呆,为了下一个景点,还得赶路程。沿山路迂回辗转,山路两侧景观无从观之,只受得云雾层层扑面而来,真如仙境。原来这里真是住了仙人的,吕洞宾,原姓李,后在此修炼得道。仙人洞尤其得名,当然我所最早知晓仙人洞的倒是主席的诗“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当然庐山可不止吕洞宾一个神仙,紧邻仙人洞的还有一座太上老君庙,没想到太上老君也曾在此修炼。仙人洞和老君庙都有道士和道姑在念诵道经,其神态专注,几不为外界纷乱而扰。无论其为真为假,但其专著忘我之情,已足让我感受信仰和精神的力量。匆匆作别仙人,来到大天池。谓天池者,一小水潭而已,潭水清澈见底,游鱼数十头。不足观之,乃拾级而下,至龙首崖,对面之景,无从得观。导游讲,如果天晴可以看到美景云云,如果天晴,可看到对面陶渊明的家乡……可是眼前一片云雾缭绕之外,什么都没有,所有的只能靠你想像的翅膀。不由得想起苏东坡的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身到此处梦桃源 我们入住了山顶的一家三星级宾馆,庐山上的宾馆规模都很小,一般就是三四层,因为处于山顶,硬件环境都无法和城市中的星级酒店相比,但我却觉得十分惬意。庐山顶的牯岭镇真是别有一番风景了,山顶的琴湖,树林中的红顶别墅,还有弯弯的石板路和两侧的小宾馆\各式各样的小店,均让人留恋忘返。因为山顶的牯岭镇住有2万居民,他们上山必须有汽车,因此在山上能见到的就是汽车,然后就是行人了,除过四轮汽车和两条腿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交通工具,到显得十分清净。上山时导游说庐山的天气是娃娃脸,说变就变。到是真说着了,上山时是晴天,上来后云雾重重转阴天,而6点钟的时候已经是秋雨潇潇了。山顶的温度降得很快,躲在房间里已经能感到冷气逼人。尽管如此,我还是决定吃完饭后要在这牯岭镇上转上一转。我们打着伞,走在石板砌成的街道,走在深秋的山雨中,路两旁的矮矮的建筑物中照出暖暖的灯光,那是各式各样的超市和特产店。尽管这是旅游圣地,但因为今天的天气实在太冷,晚上七八点钟的街上已经清淡了。但是这种雨夜走牯岭的感觉恐怕是很难有机会再有。我们穿过了两条街道,向电影院走去。因为这里曾经拍摄了一部著名的电影《庐山恋》,这里还有一座进入吉尼斯记录的电影院“庐山恋电影院”,因为他从来只放映一部电影《庐山恋》。我之前知道这部电影,但除过名字和演员外并未更深入的了解。所幸我们上山时我们这辆车没有放映这部电影(另外一部车放映了庐山恋),因为我真的想在“庐山恋电影院”看“庐山恋”。去的时候,电影院里坐了有2-30人,因为是循环放映,所以买票后可以直接进去。影片在那个年代确实思想很开放的,即使到现在也很有可观性。电影中将庐山的风景在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中基本秀了个遍,倒是让我对白天云雾漫山的情况有了很好的弥补。什么含鄱口、三宝树、五老峰等,都有了更好的了解。电影完毕,雨仍在下,我们选择了走回宾馆。其实在这样的上路上,在这样的街道边,在这样的秋雨中,走路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清新幽静,清净得让人想着庐山恋……贺柯后来对此成诗两句,山色如诗水如画,身到此处梦桃源。 庐山云雨几苍黄 晚上在“庐山恋电影院”看了《庐山老镜头》的纪录片,才算对庐山有了更未详尽的了解。庐山自古为风景胜地,李太白曾在此对着香炉峰留下名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除自然景胜之外,庐山还和政治\军事有不解之缘。传明太祖朱元璋和陈友谅争夺天下之时,曾得山民救助,故天下评定后在山上留下了御碑亭。清末,洋人们纷纷在此建造别墅,将大牯岭一带逐渐发展成了殖民地性质;民国时期,国民党常年在此训练军官,蒋介石还在此和马歇尔进行过中国政局的谈判。在蒋氏盘踞庐山的二十年中,庐山逐渐成为了中国政治\军事的一个焦点。解放后,新中国自然也会在此继续政治的故事。来庐山前我对庐山最为直接的印象好像就是庐山会议了,59年\62年\70年三次庐山会议,有两次会议做出的决定都是错误的,最熟悉的莫过于大跃进时期,毛泽东在庐山将彭德怀的“万言书”批为大毒草,从此将彭德怀打到。而今沉冤早已昭雪,历史得以清白,唯有一排排冷杉依然正直地站在会议旧址旁。70年代之后,中央的会议不再在庐山召开。庐山云雨就是这样,在紫气云雾中叫人琢磨不透,不变的是人们想象中的美景。正可谓“庐山云雨几苍黄,霞光万象映宝璐。山色如诗水如画,身到此处梦桃源。” 印象庐山秋 白居易曾在此留下名诗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我们花径草堂前诗人的石像前和这首诗的石刻前留影,希望能够沾一点诗人的才气。其中一张,我甚感满意。随之进了草堂,里边有一山野文人在题诗作字,其自称名为陆苍年,并展示以其名字做的一首藏头诗。具体词句已经不详,只是念完之后有出售之意。后又称可为他人作藏头诗,一首20元。听到这里,诗词艺术这般交易,让我想起了天桥上为人设计签名的书法爱好者。后来部门美女们索要我也来首,可是做诗咱不专业啊,在美女美景之中,我已觉思维停滞,词穷句竭,遂在回来之后,静下心来闷出拙诗三首,有藏头有藏尾的,韵脚之类已经不再顾及,可谓古体版自由诗。诗作都隐含在上文中了。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而今我谓:景不在盛,有诗则兴人不在多,有情则嬴。庐山是幸运的,有吕洞宾、太上老君等仙人隐居修炼;又有如琴湖、三叠泉、大天池等水集灵秀之气,朱元璋、蒋介石、毛泽东等“龙”级人物在此涉足;名山名水不能少了文人墨客,李太白、白居易、苏轼、毛泽东等诗人在著有千古传诵的诗篇;当然了,《庐山恋》这部经典电影更为庐山的美妙增添神秘和现代的色彩。来此游山玩水,只觉时间行走太快,恍然之间即要回归城市的喧嚣,不舍不舍。庐山行焉能不留诗:朱门闻书香,建业惟风情,博览风景异,印象庐山秋。” 庐山游记。 |
原始链接:http://aiconhe.spaces.live.com/Blog/cns!AB5A08C9C777A753!186.entry |
转自:43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