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天堂游记

[游记]天堂游记

2007-09-01    oldbeijing.net

为什么叫大井巷呢?想一探究竟的冲动使我继续往前走,只见右手边一个很有特色的老建筑,二层单坡屋顶左右对称,一层正中一个门洞,细看,里面居然有五口水井,往井里张望竟都有清亮的泉水。真的是找到名字的缘由了,原来这五口古井在杭州还蛮有名气的。据《杭州坊巷录》记载,“(此巷)宋时为吴山坊,坊内有大井,称吴山井巷,俗称大井巷。相传此井为五代吴越时德昭国师所凿,周四丈,其水甘洌莹洁,异于众泉。南宋绍兴年间,太尉董德元捐钱购石板盖上,中凿五眼。”围绕着这五口古井,聪明的徽商在这条巷子里开起了大大小小的药店、参行、钱庄、饮食店和剪刀铺,是历史上的商业闹市区。尤其在清末民初时,大井巷与附近的河坊街、中山中路聚集了二十几家百年老号,形成了杭州的“商业金三角”。这大古井也被誉为“钱塘第一井”。朱养心膏药店就是汲取井水炼制专治疮毒的膏药,手到病除,远近驰名。传说膏药贴了以后连拐子都能跑步,八仙中的铁拐李得知后前来一试,结果贴上药膏下地一走,便没了踪影。传说总是能引发人们的一些美好联想,可实际生活中一直到几年前,周围的居民还是在汲取井水作为生活用水,上千年来井水永无枯竭,真的是太神奇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由于我拍的古井效果不好,为了能让大家欣赏清楚,上图转载了一张网上的照片,特此声明!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5 3:30:45编辑过]

5楼

门当户墩 发表于:2007-5-25 3:39:13

喜欢和当地人搭讪的我看见街边有个修鞋的摊子,就和人家聊了起来。修鞋主顾原来是个老住户,话语间带出去年这条巷子曾经要拆迁,受到了居民的坚决抵制,到处刷标语抗议,还给政府写信。究其原因一个是故土难离,毕竟是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老巷,世代就居住在这儿,部分建筑是私宅。一个是拆迁费低,在杭州房价高得能赶上北京、上海,靠拆迁费根本不能解决新的居住问题。他指着古大井和几个店铺说:“你看这些都是文物,是有历史、有特色的房子,这边是古井,那边是张小泉剪刀铺的旧址,巷子的尽头是红顶商人胡雪岩开的胡庆余堂中药店,把这样的一条老巷拆了多可惜,象仿古街似的都盖成新的,那还有什么意思?!”我随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不禁啧啧称叹,原来名扬大江南北的张小泉剪刀的旧址就在这!虽然门脸很不起眼,但是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当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见到了耳熟能详的品牌发祥地的时候,感觉这儿好象就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是你应该到的地方,而不是误打误撞来的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5 3:41:39编辑过]

6楼

门当户墩 发表于:2007-5-25 3:45:23

说起张小泉剪刀的历史,在“杭州张小泉剪刀有限公司”的网页上有比较详细的介绍:明崇祯年间(1628年),皖南黟县人张小泉率子逃难来杭,凭自己从父亲那学得的制剪技艺,在吴山麓大井巷觅宅地一块,做起了自产自销的生意,那时的招牌叫“张大隆”。“张小泉”的招牌还是从康熙二年(1663年)由张小泉改名的,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继承者一直恪守“良钢精作”的祖训,工善其事。在张小泉孙辈那一代,恰逢乾隆南游至杭洲,曾微服到店买剪刀,事后责成浙江专办贡品的织造衙门,进贡张小泉剪刀为宫用之剪,从此声誉更盛。当地知县曾题“永禁冒用”并刻石碑立于店门,至今石碑还存于剪刀博物馆内。1915年,张小泉近记剪刀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从此剪刀远销南洋、欧美一带。解放后,1953年政府建立了张小泉剪刀厂,并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传统产品上,使之成为同行中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品种最全的企业,到现在已经有五个注册公司。说到这不禁想起网友公交司机介绍的北京王麻子刀剪厂的下场。一个是“张小泉”蓬勃发展,不断求新壮大;一个是“王麻子”难以维持,最后倒闭关门!差距之大个中的原由引人深思。

话又扯远了,那说回来,为什么张小泉当初在大井巷选址办厂呢?据传原来他是看上了古大井的水,张小泉剪刀锋利无比胜人一筹,靠的就是大井的泉。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上图这个不起眼的食品店就是张小泉剪刀铺的旧址

7楼

门当户墩 发表于:2007-5-25 3:48:21

可见有了井就有了人家,有了泉就滋养了一方百姓,这和北京“胡同”一词的起源还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胡同的原义据考证,一种说法就是蒙语里“有水井处”的意思,是“hottog”的音转。井泉本是居民的生命之源,居民又创造了街巷、胡同的历史和文化,这才是大井巷和北京胡同生生不息,历几百年至今尚存的原因。谁要为谋得一己之私,借改造之名,拆毁它们,那真是历史的罪人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5 3:53:41编辑过]

8楼

门当户墩 发表于:2007-5-25 3:50:42

告别了修鞋摊的老住户,往前走,就到了大井巷最著名的一个药店:胡庆余堂中药店,1989年已改为中药博物馆。享有“南有庆余堂、北有同仁堂”盛誉的胡庆余堂创立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胡庆余堂古建筑博采众长,集各家药号大成,结合江南住宅园林特色,选用上乘木材营建,是一座商业实用性和艺术欣赏性融为一体的晚清木结构古建筑,其门面采用高大清砖石库门和装饰精美的门楼,是典型的皖式建筑。

由于天色已晚,博物馆关门,只有药店还在营业。店里一阵阵的药香吸引我驻足观看,只见柜台上一罐一罐摆着小小的中药袋,上面标着药的用处,有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的,有用来泡脚治疗风湿关节痛、脚龟裂的,各种各样,林林总总,每小袋3-5元不等。很不错的礼物呀,孝心萌动,我禁不住就给父母、婆婆买了不少,虽然知道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可这小小的药袋却表达了百年老号的细心之处和我对它的支持。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9楼

门当户墩 发表于:2007-5-25 3:52:27

大井巷的尽头就连着老住户所说的仿古街:清河坊街。真的象他形容的,有的是现代街市的热闹和仿古建筑的鳞次栉比,家家门口挂着招牌。我在看到的第一个店里同时买了天堂伞和王星记扇子,当然还有卖张小泉剪刀的。因为说是国营厂的不还价,虽然价钱贵,但还是信任地买了。出了门一看满街都是这些老字号,也分不清哪个是正宗的了。后来问起出租车司机:“当地人来这儿买东西吗?”回答说:“来逛逛、吃吃小吃是有的,但很少买东西,这些都是卖给外地人的,除了确实是名牌产品,其他的质量和价钱就不好说了。”

这居民对老巷的深深眷恋和市民对新街的感情冷淡,让我庆幸地想要是去年大井巷拆了,也会变成连自己的市民都不认可的商街了吧?又联想起北京的大栅栏,拆了百年的老店,新的象积木一样的门脸还会让人产生对老店的崇拜和信任吗?是不是也象仿古街一样,都是给那些只闻其名不知其实的外地游客消费的场所了?那老字号的信誉何在?北京的声誉何在呢?……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转自:http://bbs.oldbeijing.net/dv_rss.asp?s=xhtml&boardid=52&id=18186&page=3&star=1&count=81304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