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公路盘旋而上,我们赶往慕名已久的黄洋界。当年井冈山根据地共有五处险要哨口,黄洋界哨口地处井岗中心茨萍西北面,是井冈山在江西境内最高的哨口,海拔1343米。是大小五井通往宁冈县的惟一要道。“走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这里峰峦叠翠,地势险峻,气象万千,时常弥漫着白茫茫的云雾。好似汪洋大海,故又称“汪洋界”,后改称“黄洋界”。站在黄洋界哨口举目远眺,只见群山起伏,云雾弥漫,白茫茫的云海如惊涛扑岸,如飞瀑泻潭,如银絮铺地,如轻烟萦绕… 黄洋界还载着厚重的历史沧桑。如今,我站在昔日地势险要,险守森严的黄洋界哨口,再也看不见战旗飘动,听不见呐喊声震天。但我身旁的炮台和身后横竖两块纪念碑,仿佛在默默地讲述着72年前在团长朱云聊指挥下,军民齐凡协力,凭险抵抗的情景。 1928年8月30日,湘赣两省敌军集中4个团趁主力红军游击湘南之际,向黄洋界进犯,妄图从北大门打进井冈山。当时守卫在黄洋界哨口的红军只有2个连,每支枪只有三至五发子弹,敌人使用的全是步枪、机枪和迫击炮,力量对比悬殊。在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和一营营长陈毅安的指挥下,井冈山军民齐心协力、凭险抵抗。在战斗最激烈的关键时刻,红军从茨坪军械所抬来了一门迫击炮,连放三炮。由于受潮,前两发成了哑炮。最后一发击中了敌军指挥所。同时,埋伏在各个山头的少先队、儿童团纷纷点燃了煤油桶里的鞭炮,在树梢上挂起了一面面红旗。一时,黄洋界上枪炮齐鸣,红旗招展。敌军草木皆兵误以为红军主力返回,顿时仓惶败退。毛泽东在率领主力返回井冈山途中闻讯后,欣然命笔,写下了著名诗篇《西江月.井冈山》,正是这场战斗的光辉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