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看古镇吉水的思考 |
[游记]看古镇吉水的思考 |
2008-05-22 sina.com.cn |
吉水早年兴盛,除便捷的水上运输网络促进商业发展外,人文之盛也是促进古镇发展原因之一。集镇以宋姓人口最多,曾有“宋半街”之称。名人宋子昌,出身进士,据传还做过清帝光绪(载湉)师傅。并授有“青天主政”四字褒扬。周庸,于清朝任过广西招平县知事,离任时县民赠有“德爱甘棠”匾幅。宋伯庸、方祥徵,于清末民初任过县长,亦颇清廉。宋梓臣,于民国初任过安徽省警务处处长和全椒、五和县长,解放后,任职省文史馆。宋绍廉,是吉水名师,育才卓树教绩。宋亮钦,于一九二八年,首创望江“民众教育馆”,馆绩评为全省第二。宋又徵,在解放前后,致力于教育工作数十年。诲人不倦,桃李盈门,在本县教育界颇负重望。最令望江人引以自豪的是何氏家族,何姓在吉水虽人数不多,但人才辈出。先有何俊,字亦民,出身翰林院庶吉士,任过江苏布政使司布政使。其子芷舫,任过盐运使,汉黄得道监督江汉关。其孙何声灏,亦出身翰林院庶吉士。近代何氏家族的名人还有国民党一大代表,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何世桢,上海持志大学创建人、作家、翻译有何世枚,当代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由于他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方面均取得骄人的成就,被誉为“两栖院士。何祚芝,现在国家妇联工作。祖孙几代对古镇均有不少贡献,至今乡里仍多称道。 吉水也是革命历史教育胜地,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华阳渡点由陈赓、秦基伟统一指挥的二野四兵团十五军第四十四师、第四十五师首批400余只战船,从泊湖划到吉水,渡江战士从吉水令安庙(今轧花厂门前)上船,傍晚悄悄的从华阳河进入长江,于23时冒着敌人的炮火,从香口抢滩登陆,突破了长江天堑,为望江留下了光辉不朽的一页。 2、旅游价值 随着现代的旅游事业发展,旅游内容从以自然风光旅游为主,发展到与风俗民情旅游并重。走进生活、回归自然已成为近年来旅游的热点。特别是水乡、小河流水、人家,这种独特的风情以及从中透出的浓浓的文化底蕴和温情的人性关怀,深深吸引了大批游客。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同时带动地方的风味小吃、手工艺品的再次兴起。 吉水不仅有着古建筑和传统的街区,地方的手工艺品、民间挑花也是享有盛名,地方小吃特别是水产品更具特色。 从县城到吉水,传说以前是一片沼泽,叫鸭湖、蟹子湖、羊毛湖、枇杷湖,由于来往行人不便,在明朝万历年间,县令方懋德自捐俸薪,并约请乡绅谢国典、胡尚濂等人,发动民众捐资兴筑了吉水到县城之间的长堤,名叫“方公堤”,当时堤面用石板铺成,宽约一米,堤两旁栽有柳树,有“小雨不撑伞,夏天当遮阳”之称,景色十分秀丽,是古望江十景之一。人们给她取了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春堤荫柳。在春堤荫柳旁有一处卧冰池,出自于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王祥卧冰典故,传说在一年的数九寒天,王祥继母得病想吃鲜鱼,在四处买不着的情况下,王祥用暖乎乎的身子把吉水河的厚冰化开一个窟窿,跃出一对鲤鱼,继母吃过鲤鱼后病很快痊愈。从此,王祥的孝名益著,人们称他卧冰处为卧冰池,立“王祥卧冰碑”,刻有“真念格天,万古王祥”八个大字。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04653801000a9w.html47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