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乌龙潭游记-张家港人 |
[游记]乌龙潭游记-张家港人 |
2007-07-30 |
题记:四月十二日游潭录 以前去过一次乌龙潭,不过是在天阴风冷枝衰叶枯的冬天,里面全然没有可以值得留恋值得欣赏的东西,倒是在离开的时候带上了一身的伤怀一脸的愁容,几日心绪都不得宁静,有道是: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草长堤。数月以后,也就在这风暖花香鸟鸣燕吟的春天,多日来心烦意乱、愁眉难展的我为了遣散这些闲愁烦闷,又一次的踏进了这块似熟悉却并不熟悉的境地。南京可以游玩的地方有很多,而我却偏偏选择了乌龙潭,或许是为了弥补上次的颓兴吧! 买了门票,沿着潭边的石基小道走了进去,就在路边,一幢红色双层建筑赫然眼前,看门楣,上书:妙香阁。再看题解:中国红——古代女性用品陈列馆,向来对古物好奇的我便要求进去一瞧,不管游友的败兴。上得二楼,转了半圈,找到了入口。脚一跨进门槛,顿觉有丝丝阴森,里面没有灯光,很暗,似乎还有一股霉味,走到靠近门口的玻璃柜前,看到里面陈列的无非是些头钗汉玉绣花鞋子之类的东西,都好象是刚从地底下挖出来似的,顿时便产生了联想,无意间抬头,猛的发现屋角悬挂着一件红色长袍,这一看不得了,那还真像是一个悬梁自尽的女子,再看四周,料想怎连管理员都没有一个?寒毛直立,于是我唤道:走吧,这里阴森!待我们走到门口,只听的一个角落里“唏唏嗦嗦”,忽然探出一头来,头发长长面色蜡黄身着白衣,好家伙,原来管理员就躲在那,走的时候还不忘吓我们一跳。我们几个夺门而出,一友嚷道:“我还以为是武则天复活了”,“要真复活了可就艳福不浅了......”。一片笑声中下得楼去,不题。 潭水清清,水面上吹过来的风里,带着湿气。隐约间听到有琴声飘扬,心想要是在这样的景致里还能听上一段幽雅的琴曲,那可真是惬意啊!几个人不约而同的寻着琴声而去。来到一古朴的房屋前,檐下有一女子轻坐抚琴,声音就是从这里传出来的。再看那屋上,写有:华艺苑,原来是一授琴传艺的地方。眼睛游离之际,发现他们已经围在那女子边上了,我也驱步前往,心想能奏出如此清晰婉娩琴声的定是个不凡女子。这一看不打紧,只见她约莫十七八岁,长发及腰,青丝缕缕随风而动,皮肤白皙细腻,阳光下显得更有质感,丹凤眼、柳叶眉,细腰随着双手来回的移动而有节致的扭动着,再看那双手,细长似玉,纤纤如玺,我可以保证的说到目前为止这是我看到的最漂亮的一双手......真是没想到在这喧嚣浮躁的世间竟然还有这么一位清雅脱俗琴艺不凡的女子,无论是其外表还是才华,都使我动心让我惊迭艳羡不已。可惜的是我宫商角五音不通所谓黄钟大吕十二律亦不懂,无法开口搭讪,只好默默欣赏作罢。看着她那跳动的眉子,微微撅起的小嘴,幻想着自己也端身抚琴与之对面而坐,眉来眼去正共谱一曲《凤求凰》......正沉醉之际,忽有一影闪到我身后,转身见是一中年妇女,怒眼瞪的像杏子,料想是该女之母吧,此时也不言而喻了,我提醒他们几人该走了不要有所打扰,于是悻悻离去。一友捏着拳头愤愤然道:“回去一定苦学琴艺,他日再来拜会此女!!”。真是理想远大啊,见其忠厚,于是我们便拿他开唰:“就凭你五短身材十指如枯棒也想习琴与之争锋?”。一时被我们损的不成样脸红的像猴屁股,不题。 桃花红艳,枫叶似火,绿柳乘风。春天总是这样生机勃勃,树底下有老人在练拳,有的漫着碎步牵着儿孙闲逛,也有的在压嗓子,唱出的声音虽然略显颓老,但却是一口正宗的京味儿!料想他们该是一帮票友罢。潭边的栏杆很矮,白漆大部分已经剥落,看上去年代已经久远。穿过一片树阴,来到正门,对着门口是一块乌龙潭古今壁,上有相关历史叙述,内容颇多,不题。在壁的对面围墙上,刻有几首诗词,其中有首清魏源的《乌龙潭夜坐》云:林阴横满地,夜影忽过墙。忘却月已转,翻疑树易长。积雨有馀气,老荷终日香。空林如积水,清夜意难忘。闲到心无用,始知幽意生。万竿青竹露,相并成一声。竟日山当户,浑忘身在城。关山牛马走,何似草虫情。从这首诗里可以知道潭中每到夏时有满池荷香,清蒋士铨的《乌龙潭汪氏废园》亦可说明这一点,书曰:风潭百顷木干章,一丈荷花十顷香。天入夏时无暑到,水当深处有龙藏。荒园老屋人堪隐,好友束华语最详。岂料探寻成瓦砾,两年中巳换沧桑。诗中虽有颓败废倾之意,可那漫溢的荷香是无法遮掩住的,只是现在潭水清清,并无荷叶露角,应该是时令未到吧! 说到乌龙潭,就不得不说放生池。放生池就在乌龙潭边上,其上建有一祠曰:颜鲁公祠。颜鲁公即为唐著名书法家颜真卿。颜真卿(709-785),习称颜鲁公,曾任升州(南京)刺使,在任奉诏建放生池,有德政。唐元和(806-820)年间,于乌龙潭西建放生庵,以祀鲁公。宋、元、明历代曾对放生庵修缮,太平天国期间庵毁。清同治七年在庵旧址建祠,公元一九九四年再度修葺。清方苞所作《乌龙潭放生庵本纪》中亦有所述:“金陵城内西偏清凉山侧乌龙潭,相传唐颜鲁公为浙西节度使驻升州奏请为放生池。潭分上下坝,当南北之中,坝上有放生庵,内设颜公神位,士民就此祀公......夫时余寓居潭旁,首事者日宜记,遂为此书”。清代陈文述游乌龙潭放生池后作有诗云:神龙潜伏处,池为放生开。游女施钗去,残僧洗钵来。鲁公应有记,江令本无才。留得空王宅,残碑掩绿苔。词句虽有拼凑之意,且无艺术骨感,包括上述几首,但是淡中见真,平中有奇,丝毫没有影响到今人的游兴。唐朝至今,历代才子佳人在这留下了有数百诗篇札记,足见此地是如何引人如何让人流连了。 出了九曲诗廊后,就沿原途返回了,因为潭的另一侧并没有什么值得欣赏的景物,只有一段矮墙断垣。走不远,就有一屈曲小道,直通潭中间的一个亭子。只见亭台的柱子上有一幅季公题写的楹联,上联是:潭水无心留月影,下联是:秋风着意送荷香。横眉是:肥月亭。据《石城山志》说,潭中有苑在亭,旧名肥月亭,亭为双层六角飞檐,抗战胜利后期亭毁。一九八九年三月将原亭基清出水面,五月动工建亭,八月二十六日竣工。新落成的亭为单层六角飞檐(设计时尚为查到原亭图照,直至亭已建成方得为时已晚矣)。也就是说现在看到的单层式结构是十多年前重建的,真是有点遗憾,无法想象当初那双层飞檐六角亭台是何等的气派,何等的华丽!但是,遗憾的事情似乎才更能体现其价值,这让人们警醒,让人们意识到应该去保护历史给我们留下来的任何遗迹。 出得肥月亭,十步之遥处,有一桥名渡鹤桥,过得桥去便是紫菱洲。桥左边有座刚刚才上好红漆的旧式矮房,右边是一巨型铁锁,上书:锁心阵(猜测),旁边一石头上刻有“海誓山盟”四个字,想必是情侣们在此起誓立盟的见证吧。果不其然,在靠近水边的凉亭下,坐了有四五对情侣,个个在甜言蜜语好不幸福呵!不远处的一片石头上刻有:月为媒,见此便可以知晓这里是什么地方了。本想到亭里坐会休息一下的,一想到我们几个大光棍往那一杵不是败人家的兴么!于是掉头便回,一友有所不愿,嚅嚅道:“想当初我跟我第某任女朋友也是......”,知道其见景生情又要大谈他的“风流史”了,我们几个便同时喝止道:“哎呀,知道了,不就是六岁和邻居家的女儿牵过手,十六岁时后坐的女生多和你说了几句话......”,知道其自讨没趣,或许真的有什么痛处,接下来便一脸愁容低头不语闷头走路,不题。 就在妙香阁的斜对面,有一拱形小桥,名为:石头桥。走到桥上,一巨型石碑横贯在眼前,上面刻着“红学大观园”几个字,由此便可知道这里跟《石头记》有关,绕过石碑,便是曹雪芹纪念馆,门口柱上书有一联,上联曰:几番成败兴衰引来笔下幽思心中血泪,下联是:多少悲欢离合写出人间青史梦里红楼。单看这幅楹联就可知《红楼梦》的价值,但真正创作的艰辛,我想也只有曹雪芹一人能够体会得到了,且看他的自题诗便知: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馆外几根柱子上还有对联几幅,其中有一词《临江仙》是用来纪念曹雪芹逝世二百周年的,在此不再叙述。走进馆内,里面珍藏了许多字画还有与红楼有关的纪念物,门口还有历年各种版本的《红楼梦》及一些红学研究著作,不题。 回到桥上,忽见岸边浅绿柳枝曲腰、雪白絮绵纷飞,要不是阳光明媚暖意裹身满眼绿色,我还真以为自己是漫步在雪天呢!倚在阑干上,忽然觉得有点累了,就索性在石阶上坐了下来。看微波荡漾的水面,漂有点点浮萍,随着风儿的吹拂,有的挤到了一起,拥在一角,似在私语窃窃;有的干脆就乘着风肆意飘扬,如远帆遨游海际。也正是这一点点翠绿的浮萍,点缀起了这一湾青而不浊却又见不到底的潭水。看着轻轻浮动的水面,闻着夹杂在风里的水的咸腥味,不经意间,思绪有了微微的跳跃,是的,我还能回忆起几年前在家乡的时候坐在长江边一天的情景,吹着长江边的风,闻着长江水的气息,就这样,微微闭上眼睛......水面辽阔,气势宏宕,涛声掩盖了尘世间的烦杂,江风吹散了如烟的往事......不知什么时候,水面上“扑通”一声响,陷入沉思的我身子震颤了一下,于是急忙收起散乱的思绪,睁眼环顾,原来是岸边一个调皮的小孩向水里扔了一块石头。溅起的水花匆忙做了一个鬼脸然后就潜到了水里,像小孩一样调皮,荡开的涟漪就像姑娘羞涩的笑脸,亦如朵朵绽开的青荷,娇羞、濯贵...... 桃红柳绿潭水清,燕儿低语岸烟翠,浮萍轻涤,荡开几圈涟漪。 后记:人事更迭之勤时世变迁之快是我们无法预见无法设防的,若要是在这样一个纷乱复杂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还能有时间有心思漫步古道穿越柳池,也不失为一件乐事![注:文中提到的琴实为古筝,特此说明!] 4月22日于南京童家山 |
原始链接:http://zjgren.com/wenxue/go.asp?id=890 |
转自:32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