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白鹿洞书院的整体 |
[游记]白鹿洞书院的整体 |
2007-08-13 |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之南,四周山林环抱,古木参天,北枕后屏山,南临卓尔山,东倚左翼山,一股清泉从五老峰之凌霄峰流出,沿山谷迂回,经白鹿洞前流过。这条贯串古道的溪流,称贯道溪。这里山川环合,草木苍翠,无市井之喧,有泉石之胜,为读书治学之地。唐代李勃隐读于此,因养一白鹿故名。后李勃任江州刺史,在此修建台榭,成为文人墨客集聚之处。南唐在此创办庐山国学,北宋始称白鹿洞书院,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南宋朱熹致力于振兴白鹿洞书院,建立了一套讲学办学的规制和理念,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鹿洞书院随着社会的安乱,时兴时衰,屡毁屡建,一直延续到清末。据志书记载,白鹿洞书院鼎盛期有生员500余人,房舍360间,亭台20余座,足见其兴盛的规模了。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对白鹿洞书院保护工作十分重视,拨出专款进行多次维修,修复了礼圣殿、朱子祠、行台等主体建筑,恢复了书院原有的格局和风貌。1959年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提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庐山世界文化景观的重要项目。一位联合国专家组成员考察白鹿洞书院后说:“为了全人类的将来,要保护文化和自然。我非常喜欢这个地方。”白鹿洞书院正是文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完美景观。 白鹿洞书院现有殿堂、祠宇、斋舍、楼阁等28座,建筑面积5千余平方米。建筑群依照地形采取串并联的布局,分五个大院,既有纵深进落,又有横向联通。书院由礼制性建筑和实用性建筑两部分组成,以礼制性建筑为重点。白鹿洞书院礼制性建筑突出祀孔系列,以棂星门、泮池、礼圣门、礼圣殿为主轴,其中礼圣殿是书院中等级最高的建筑物,歇山重檐、翼角高翅,回廊环绕,但与一般文庙大成殿有所不同,而是青瓦粉墙,使这座恢弘、庄严的殿堂,又显出几分清幽和肃穆,与四周坡屋面、硬山造带有民间风格的建筑和谐、协调。它的右侧是一组祠宇建筑,有朱子祠、宗儒祠、崇德祠、报功祠等,专门用来祭祀和纪念为白鹿洞书院建有功德的人。礼圣殿以左多为实用性建筑,御书阁、明伦堂、鹿洞为一路,前进御书阁,因宋太宗和清康熙帝赐书而建,重檐歇山顶,体量虽小,却很精致,门前一对柱联:“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道出了书院乃至中华文化与大自然更高层次的契合。后进鹿洞为一拱券式砌体,洞中置一石雕白鹿,洞上建思贤台,为明嘉靖年间建置。 白鹿洞书院环境优美,风光如画,门前贯道溪上的拱桥和桥头矶上的小亭与碧水青山相映生辉,成为古道来书院的前奏,成为书院的标志和景观。 白鹿洞书院保存有宋至民国的石刻碑记157通,建有东、西碑廊,其中有记载书院兴废重修的,有录书院教规、著述的,还有游人留下的诗词游记,是研究书院可靠的史料,有的文学与书法艺术堪为人文之珍宝。白鹿洞书院前贯道溪两岸还有许多摩崖题刻,共有57方,不仅刻在山崖上,还刻在溪涧之中,如著名的朱熹题刻“枕流”就刻在贯道溪中的一块巨石上,这些碑刻和摩崖是白鹿洞书院重要的历史遗存,极大地丰富了书院的文化内涵,也是书院特有的人文景观。白鹿洞书院拥有山林三千亩,保存了庐山的原始森林和原生植被,有千年古松18株,有柳杉、水杉、紫荆、红枫、银杏、广玉兰、珍珠黄杨、红叶继木等受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山上林木葱茏,山下流水潺潺,这是白鹿洞书院拥有的一份自然遗产。白鹿洞书院融于大自然之中,占尽了自然风光之美。 白鹿洞书院屡废屡兴延续千年,与那山川秀丽的风景不无关系。书院与它所在的自然风光是分不开的,而且形成了特有的环境景观。值得一提的是,白鹿洞书院的主管部门,在1979年建立书院管理机构时,毅然决定将白鹿洞三千亩山林划归书院,并由书院设立山林管理所,负责护林防火工作。把书院与山林(即书院与环境)保护管理统一起来,这是一个非常高明的举措,在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均属罕见。 一、古建筑群的整体保护 二、碑刻、摩崖的整体保护 白鹿洞书院碑刻数量之多,内容之广,书法之精,在全国除收藏碑刻为主的文保单位外也是罕见的。这些碑刻是白鹿洞书院的史书,真实地记录了书院的兴衰和活动,从史料上充实和丰富了白鹿洞书院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书院文化的特色,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三、书院环境的整体保护 白鹿洞书院的环境不只是院墙周围地带,应是整个三千亩山林所及的范围,包括那里的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也包括其中的桥、亭、古道等人文环境。环境是一个大系统,要以三千亩山林为主体划定书院环境范围,含卓尔湖、鹿眠场在内,实行全面、系统、完整的保护。 |
原始链接:http://www.3608.com/article/2006-12-12/135234440.html |
转自:22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