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这只是个旧博客nLifeInBlogcn |
[游记]这只是个旧博客nLifeInBlogcn |
2008-06-27 blogcn.com |
贝伦斯(Peter Behrens, 1868-1940) 贝伦斯是德国现代建筑和工业设计的先驱。1886-1891年贝伦斯在汉堡工艺美术学校接受艺术教育,后改行学习建筑。1893年起成为慕尼黑分离派成员,1900年加入由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组成的七人团,开始建筑设计活动,1907年成为德意志制造联盟的推进者与领袖人物,同年受聘担任德国通用电器公司AEG的艺术顾问,开始其作为工业设计师的职业生涯。 格罗披乌斯(Walter Gropius, 1883-1969) 格罗披乌斯出生于柏林的一个建筑师家庭,青年时代曾在柏林和慕尼黑学习建筑。1907年起在贝伦斯的事务所工作,1910年与迈耶合伙在柏林开设建筑事务所,并于次年合作设计了采用大片玻璃幕墙和转角窗的法古斯工厂。 米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886-1969) 米斯生于德国的一个普通石匠家庭。1907年,他与格罗披乌斯一同在贝伦斯的事务所工作,受到贝伦斯的很大影响。1928年,他提出了少即是多的名言,提倡纯净、简洁的建筑表现。1929年,米斯设计了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的德国馆,其空畅的内部空间,优雅而单纯的现代家具,使他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受注目的现代设计家。 纳吉(Laszlo Moholy-Nagy, 1895-1946) 纳吉出生于匈牙利,早年以绘画和平面设计为主。纳吉于1921年来到包豪斯, 1923年接替伊顿的职务,负责包豪斯的基础课程教学。纳吉强调形式和色彩的理性认识,注重点,线,面的关系,通过实践,使学生了解如何客观的分析两度空间的构成,并进而推广到三度空间的构成上,这就为设计教育奠定了三大构成的基础,也意味着包豪斯开始由表现主义转向理性主义。与此同时,纳吉也在金属制品车间担任导师,致力于用金属与玻璃结合的办法教育学生从事实习,为灯具设计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在这里出现了许多包豪斯最有影响的作品。他努力把学生从个人艺术表现的立场转变到比较理性的,科学地了解和掌握新技术和新媒介,他指导学生制作的金属制品都具有非常简单的几何造型,同时也具有明确、恰当的功能特征和性能。 布劳耶(Marcel Breuer, 1902-1981) 布劳耶出生于匈牙利,1920年曾在维也纳艺术学院学习,后成为包豪斯的第一期学生,毕业后任包豪斯家具部门的教师,主持家具车间。在那里,布劳耶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创造了一系列简洁、轻巧、功能化并适于批量生产的钢管椅,造型轻巧优雅,结构简单,成为他对20世纪现代设计做出的最大贡献。 华根菲尔德(Wilhelm Wagenfeld, 1900-1990) 华根菲尔德出生于德国不来梅,早年曾在银具厂工作,并接受过艺术教育,1923年开始在包豪斯就学、任教。在包豪斯的金属车间,华根菲尔德设计了著名的镀铬钢管台灯,迄今仍有生产。华根菲尔德反对自我中心的设计观念,他声称工业中的设计是一种协作的活动,与艺术家的工作毫无共同之处。他否认把功能作为形式的决定性因素,认为功能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良好设计的先决条件。这种观念的改变和他适应工业生产的能力,使他得以作为一位主要的设计师在第三帝国期间继续工作,这在他先前的包豪斯同仁中是少见的。 布兰德(Marianne Brandt, 1893-1983) 布兰德1911年进入皇家撒克逊学院学习绘画、雕塑,1917年建立了个人的工作室。1923年,布兰德进入包豪斯的金属制品车间学习。受到纳吉的影响,她将新兴材料与传统材料相结合,设计了一系列革新性与功能性并重的产品,其中包括她1924年设计的著名的茶壶。她的设计采用几何形式,运用简洁抽象的要素组合传达自身的实用功能。布兰德也十分关注批量化生产问题,1927年她设计了著名的有康登台灯,具有可弯曲的灯颈,稳健的基座,造型简洁优美,功能效果好,并且适于批量生产,成了经典的设计,也标志着包豪斯在工业设计上趋于成熟。 波尔舍(Ferdinand Alexander Porsche, 1875-1951) 波尔舍生于波希米亚(Bohemia),多年从事汽车设计工作,1910年时,他已在空气动力学与汽车造型的关系研究上有所造诣,成为流线型理论与实践的专家。 科拉尼(Luigi Colani, 1926- ) 科拉尼出生于德国柏林,早年在柏林学习雕塑,后到巴黎学习空气动力学,1953年在加州负责新材料项目,这样的经历使他的设计具有空气动力学和仿生学的特点,表现出强烈的造型意识。当时的德国设计界努力推进以系统论和逻辑优先论为基础的理性设计,而科拉尼则试图跳出功能主义圈子,希望通过更自由的造型来增加趣味性,他设计了大量造型极为夸张的作品,被称为设计怪杰。 拉姆斯(Dieter Rams, 1932- ) 拉姆斯早年在德国威斯巴登的实用艺术学校学习建筑设计及室内设计,后作为职业工业设计师从事设计活动。20世纪50年代中期,拉姆斯等一批年轻设计师受聘于当时尚默默无闻的博朗公司,组建设计部,并与乌尔姆造型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该院的产品设计系主任古戈洛特发展出一套系统设计的方法,而拉姆斯则成为该理论的积极实践者。1956年,拉姆斯与古戈洛特共同设计了一种收音机和唱机的组合装置,该产品有一个全封闭的白色金属外壳,加上一个有机玻璃的盖子,被称为白色公主之匣。1959年,他们将系统设计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设计了袖珍型电唱机与收音机组合,与先前的音响组合不同的是,其电唱机和收音机是可分可合的标准部件,使用十分方便,这种积木式的设计是以后高保真音响设备设计的开端,到了70年代,几乎所有的公司都采用这种积木式的组合体系。 艾斯林格(Hartmut Esslinger, 1944- ) 艾斯林格早年在斯图加特的理工学院学习电子工程,后在一所设计院校学习工业设计,这样的经历使他能完满的将技术与美学结合在一起。1969年,艾斯林格在德国黑森州创立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1982年,他为维佳公司设计了一种亮绿色的电视机,命名为青蛙,获得了巨大成功,于是艾斯林格将青蛙作为自己的设计公司的标志和名称。 里特维尔德(Gerrit Rietveld, 1888-1964) 里特维尔德生于乌特勒支市,是荷兰著名的建筑与工业设计大师、荷兰风格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非常偏爱单纯的线条、颜色,以便大量制造,这种简洁的设计概念深刻地影响了日后的设计界。 提革(Walter Darwin Teaque, 1883-1960) 提格美国最早的职业工业设计师之一,并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平面设计家。他的设计生涯与世界最大的摄影器材公司–柯达公司有非常密切的关系。1927 年为柯达公司设计照相机包装,1936年设计了柯达公司的班腾相机,这是最早的便携式相机,相机的基本部件压缩到基本的地步,为现代35毫米相机提供了一个原型与发展基础。他与技术人员密切合作,善于利用外型设计的美学方式来解决功能与技术上的难点,这是美国工业设计师的一个重要特点。提格发展了一套设计体系,为企业开发整个产品系列的设计,这种设计方式使他成为早期美国最为成功的工业设计师之一。 罗维(Raymond Loeway, 1889-1986) 罗维出生于法国巴黎,后移居美国。他是美国工业设计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一生从事工业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及平面设计(特别是企业形象设计),参与的项目达数千个,从可口可乐的瓶子直到美国宇航局的空中实验室计划,从香烟盒到协和式飞机的内舱,所设计的内容极为广泛,代表了第一代美国工业设计师那种无所不为的特点,并取得了惊人的商业效益。罗维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设计火车头、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引入了流线型特征,从而引发了流线风格。他把设计高度专业化和商业化,使他的设计公司成为20世纪世界上最大的设计公司之一。他不仅对工业技术感兴趣,对于人的视觉敏感性也有很深的认识和追求,他的设计既具有工业化特征,又具有人情味。他的一生,是美国的工业设计开始、发展,到达顶峰和逐渐衰退的整个过程的缩影和写照。 德雷夫斯(Henry Dreyfess, 1903-1972) 德雷夫斯的职业背景是舞台设计,1929年改变专业,建立了自己的工业设计事务所。德雷夫斯的一生都与贝尔电话公司有密切的关系,是影响现代电话形式的最重要设计师。格雷夫斯1930年开始为贝尔设计电话机,1937年提出听筒与话筒合一的设计。在与贝尔的长期合作中,他设计出一百多种电话机。德雷夫斯的电话机因此走入了美国和世界的千家万户,成为现代家庭的基本设施。 沙里宁(Eero Saarinen, 1910-1961) 沙里宁是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和工业设计师,生于芬兰的克柯鲁米,早年便显露出设计天才,1922年获瑞典火柴盒设计第一名, 1923年4月随父移民美国,定居底特律,毕业于耶鲁大学建筑系。1940年和伊姆斯设计的椅子获得了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国际现代家具设计比赛大奖。 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 1934 - ) 美国建筑家格雷夫斯是奠定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重要人物之一。格雷夫斯生于在美国印地安那州首府印地安那波利斯市,1958年毕业于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大学,获建筑学士学位,1959年在著名的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获硕士生学位。而后,他进入意大利罗马美利坚学院深造,获得罗马大奖和布鲁诺奖学金。他的设计讲究装饰的丰富、色彩的丰富以及历史风格的折衷表现,许多设计都被视为后现代主义代表性的作品,综合了画家和建筑师的双重技艺。 伊姆斯(Charles Eames, 1907-1978) 伊姆斯是美国最杰出、最有影响的少数几个家具与室内设计大师之一,他曾在圣路易的华盛顿大学学习建筑学,1936年起在美国最著名的设计学院之一匡溪学院任教。1940年他与沙里宁一道设计的胶合板椅在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设计竞赛中获得大奖。 文丘里(Robert Venturi, 1925- ) 美国建筑设计家文丘里是奠定建筑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基础的第一人。1943-1950年文丘里就读于普林斯顿建筑系,后来在沙里宁和路易斯.康的事务所中工作过。1969年,他提出少就是乏味的原则,向少就是多的现代主义提出了挑战。文丘里并不反对现代主义的核心内容,他的努力是在于改变现代主义单调的形式特点。他的设计包含了大量清晰的古典主义建筑特征,比如拱券,三角门楣等,但是从总体处理来看,他的设计依然是功能性的,实用主义的,简单而明确的。 赖特(Frank Lioyd Wright, 1869-1959) 赖特1885-1887年在威斯康星大学学习土木工程,1887-1893年师承著名建筑师沙里文。赖特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设计的许多建筑受到普遍的赞扬,是现代建筑中有价值的瑰宝。赖特对现代建筑有很大的影响,但他的建筑思想和欧洲新建筑运动的代表人物有明显的差别,他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 厄尔(Harley Earl, 1893-1969) 美国商业性设计的代表人物,世界上第一个专职汽车设计师。大学学习工业技术与设计。1926年被通用公司董事长斯隆看中,成为通用公司造型设计师。 1940年出任通用公司副总裁,通用汽车公司艺术与色彩部主任,负责汽车外型设计,设计风格奔放、富于创新,开创了战后汽车设计中的高尾鳍风格。他对汽车设计的影响力达到了无人企及的地步,而通用汽车公司的设计部门也成为了当时世界最大的设计中心。他在通用汽车公司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与总裁斯隆一起创造了汽车设计的新模型;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按照他们的主张,在设计新的汽车式样的时候,必须有计划地考虑以后几年不断更换部分设计,基本造成一种制度,使汽车的式样最少每两年一小变,三到四年一大变,造成有计划的样式老化,促使消费者为追求新式样,而放弃旧式样的积极市场,使企业获得巨大的利益。尽管这种设计体系不被设计界推崇,并不断遭到环境保护主义者的抨击,却已经从三十年代开始在美国的工业界生根,同时也影响到世界各国,现在似乎没有可能把厄尔创造的这种体系推翻。厄尔是一位一直有争议,却影响巨大的工业设计师,他创造了大量品味不是很高,却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的作品。 兰德(Paul Rand, 1914-1996) 兰德作为当今美国乃至世界上最杰出的图形设计师、思想家及设计教育家之一,其先导地位和作用是勿庸争辩的。兰德1929-1932年就学于纽约普拉特设计学院。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在视觉设计方面的建树和前卫精神对整个图形设计领域而言,影响巨大而深远。兰德穷其一生的追求,将20世纪上半叶由包豪斯倡导的现代艺术及设计理想和美学原则,切实应用到为商业服务的实用美术中来。兰德的设计实践领域极广,包括广告、杂志的艺术设计、书籍装帧及插图、字体设计、包装设计等。他曾在普拉特设计学院、库柏设计学院、耶鲁大学等著名院校任图形设计教授,多次获得各种由专业组织颁发的大奖,包括数枚纽约艺术家协会金奖。他还被授予英国荣誉皇家设计师头衔。他曾受聘为许多美国著名大公司的设计师或设计顾问,其中包括美国广播公司、IBM公司、西屋电器公司等。他为这些公司所设计的企业标志,已成了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 贝聿铭(Pei Ieoh Ming, 1917- ) 贝聿铭生于中国广州,1935年加入美国籍,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贝聿铭的作品没有华丽奇特的外表,他以构思严密、设计精心、手法完全著称于世。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他在设计中既引入了许多中华传统建筑的符号,又使用现代建筑的材料和结构。贝聿铭一生作品丰富,每每新作出世,总是能得众人的瞩目。代表作有波士顿基督教科学教会中心、康乃尔大学赫伯特约翰逊艺术博物馆、国家美术馆东馆、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国银行等。这些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的建筑作品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1988年设计的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的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他所获得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院金奖和1983年第五届普里茨克建筑奖,被世人美誉为现代主义的泰斗,为华人在现代设计界争得一席之地。 盖里(Frank Gehry, 1947- ) 盖里是解构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生于加拿大多伦多,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学士,哈佛大学城市规划硕士。1962年成立盖里建筑事务所,逐步在自己的建筑设计中溶入解构主义的哲学观点。他的代表作有巴黎的美国中心,瑞士巴塞尔的维斯塔公司总部,洛杉矶的迪斯尼音乐中心,巴塞罗那的奥林匹亚村,明尼苏达大学艺术博物馆等等。他1997年设计的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被称为世界上最有意义、最美丽的博物馆。盖里1989年获建筑界最高大奖– 普利茨克建筑设计奖。 索特萨斯(Ettore Sottsass, 1917- ) 索特萨斯出生于奥地利的一个建筑师之家。1935-1939年在都灵(Turin )接受建筑学教育.擅长建筑、室内、家具、展示与装饰等设计。1947年在米兰独立开设设计事务所。1958年起为奥利维蒂公司设计了大量的电动打字机、计算机及其他办公机器。从1960年代后期起,他的设计从严格的功能主义转变到了更为人性化和更加色彩斑烂的设计,并强调设计的环境效应。1980年代他和7位设计师在米兰组成孟菲斯设计师集团。孟菲斯反对一切固有观念,反对将生活铸成固定模式,开创了一种无视一切模式和突破所有清规戒律的开放性设计思想,随后孟菲斯迅速发展成为国际性设计集团。索特萨斯认为,设计就是设计一种生活方式,因而设计没有确定性,只有可能性。他认为设计不仅要按当代条件有效思考,还应采取某种不受时间限制的永久性方式。他反对一切唯功能论、包括包豪斯精神及形而上学的理性化、非个人化的设计教条。功能不是绝对的,而是有生命的发展的,它是产品与生活之间一种可能的关系。他力图通过产品的再设计,寻找通往个人自我发展的道路。 戈地(Antoni Gaudi, 1852-1926) 戈地是西班牙最有名的建筑师之一,也是加泰罗尼亚建筑史上最负国际声誉的人物。这种盛名是基于他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的能力、他技术手法的大胆创新以及他对明艳,风格独特和富有创造性的装饰品的使用。戈地生于流斯的一个铜匠家庭中,十七岁时到巴塞罗那学习建筑。这座城市成为他盛年时的活动中心,在这里发展了他自己的主要风格。戈地对于所谓风格的单纯从来没有兴趣,他的设计充满了各种风格的折衷处理,对于他来说,所有他喜欢的过去的风格都是可能借鉴的源泉。因为对于哥特式风格的情有独钟,他前期的作品大部分都有哥特式风格的明显特征。从中年开始,戈地逐渐摆脱了单纯哥特式风格的影响,开始逐步走出了自己的风格道路,他的新风格具有有机的特征,同时又具有神秘的,传奇的色彩,不少装饰图案都有很强烈象征性。1904-1910年间,他设计了巴塞罗那的巴特罗公寓和米拉公寓,极具浪漫的塑性艺术特色,标志着他的个人风格的形成。戈地设计的神圣家族大教堂成了巴塞罗那市的标志性建筑。 刘思维(Tony lu, 1986- ) 刘思维生于中国上海,年轻时随家人移居美国。并在美国修完设计课程,年仅20岁的他主要精力放于平面制作与影象处理。刘思维的作品也没有过多华丽的外表,巧妙的构思与纯熟的技法使作品发挥的淋漓尽致,平面设计界人士普遍认为这个年轻人的创作手法有:一,所设计的作品能深刻反应出人的潜在物质,即本能。二,作品永远让人以遐想和难以琢磨的梦境,而使之落入其中,完全进入人的内心深处。特别在影象作品方面所运用的画面切换和配乐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看似乱无头绪,却能深深进入脑海而被理解。他的作品中引入了许多中华民族特色图案与许多宗教性的图案。他说过,一切带有民族色彩的图案和宗教性的图案在每一个你认为要流行起来的时间他都可能是流行的。而他的很多作品却因为自己个人的不满意而毁坏掉了,使之没很多作品能够给大家欣赏到。 庞蒂(Gio Ponti, 1892-1979) 庞蒂出生于米兰,是意大利著名建筑师和设计师,1918-1921年在米兰学习建筑学。他广泛参与了建筑、室内、家具、灯具、包装、展示及玻璃等领域的设计。1928年起,庞蒂先后创办过《多姆斯》和《风格》两种设计刊物,大力宣传现代设计思想,曾发表过依据功能结构重新塑造产品形态,摒弃传统求得真实形式的见解。他还是意大利蒙扎设计双年展和米兰设计三年展积极的组织者,金罗盘奖的发起者、设计工业协会的共同创办者。从1936年起,庞蒂担任米兰理工大学的建筑学教授。他的晚期设计作品包括:为卡西那公司设计的超轻型椅子 (1957年)、为帕瓦尼公司设计的咖啡机(1949)、为阿雷多卢西公司设计的公园灯(1957年)和为理想标准公司设计的卫生洁具(1954年)。庞蒂在战后最重要的建筑作品,是与著名工程师纳尔维共同设计的皮瑞利大厦,该作品被公认为是具有国际水准的杰作。 塔特林(Vladimir Tatlin, 1885-1953) 塔特林是俄罗斯构成派的中坚人物。他出身于工程技术家庭,很早就在社会上独立谋生,当过水兵、画家助手、剧院美工等。1902-1910年间塔特林先后就读于莫斯科等地的艺术学校并获得风景写生画家的职业证书。由舞台美术工作开始,他尝试进行绘画与雕塑相互转化的实践。他的早期设计大多是借助于自然的类比。1913年他在巴黎受到了毕加索用木材、纸张和其他材料所作的三维空间建筑的启发,开始利用玻璃、金属、电线、木材等工业材料来进行抽象浮雕的创作。他1919-1920年完成的第三国际纪念塔是构成派最重要的代表作,对欧洲新建筑运动产生丁莫大的影响,成为构成主义的宣言式作品。他对材料、空间和结构有着深入的研究。他认为艺术家要熟悉技术、应该也能够把生活的新需求倾注到设计创意的模式中来。在设计上有目的创造出的结构形态,同样是合乎功能要求的,而不必局限于实用功能狭义的设计或艺术范围。塔特林把艺术家、设计师看成是创造生活、富于探索精神的人,这正是他与其他构成派成员不同的地方。 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 康定斯基生于莫斯科,童年时代是在敖德萨渡过的。康定斯基早年就学习了钢琴和大提琴,音乐对他的绘画作品的影响很大。1886年就读于莫斯科大学,学习法律与经济学,毕业后在莫斯科大学法律系任教。同时康定斯基广泛写作了大量的精神方面的著作,这些著作激发了他极大的创作兴趣。康定斯基20世纪初到慕尼黑学习艺术,毕业以后留在德国,成为德国表现主义的重要成员之一。康定斯基1922年来到包豪斯的时候正是他艺术创作的高潮时期。在包豪斯的教员当中,他是从开始就对这个学院的宗旨和目的了解最透彻的一个。作为世界上的第一个真正的完全抽象的画家,他来到包豪斯,对于学校的形象也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他还是一个艺术理论家,1911年撰写的《关于艺术的精神》一文被认为是现代艺术的理论经典。康定斯基对于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贡献主要在两个方面,即分析绘画和对色彩与形体的理论研究。他比较重视形式和色彩的细节关系。他要求学生设计色彩与形体的单体,然后把这些单体进行不同的组合,从中研究形体与色彩的结构方式和产生的艺术效果。他的教学是从完全抽象的色彩形体理论开始,然后逐步把这些抽象的内容与具体的设计联系起来。 柳宗理(1915- ) 柳宗理是日本老一代的工业设计师。1936-1940年在东京艺术大学学习,1942年起,任勒.柯布西埃设计事务所派来日本参与改进产品设计工作的夏洛特.佩利安的助手。1954年任金泽工艺美术大学教授。1977年起任东京日本民艺馆总监。柳宗理虽受到包豪斯和柯布西埃的影响,但他在主持日本民艺馆时他的主要兴趣仍在日本乡土文化上。在他看来,民间工艺可以让人们从中汲取美的源泉,促使人们反思现代化的真正意义。他坚持自己对现代设计的独特见解和创作个性。他认为:(1)美是有用的,好的设计一定要符合日本的美学和伦理学,表现出日本的特色。(2)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的使命是创造出比过去更为优越的产品,模仿不是真正的设计。(3)传统本身即来自创造,好的设计如脱离传统是不可想象的。1956年他设计的弯曲胶合板加金属配件的蝴蝶凳,即是功能主义与传统手工艺的结合。(4)真正的设计要面对现实,迎接时尚,潮流的挑战。他批评当代设计中存在的唯物质条件论和屈服于时尚趣味等不良倾向。他自己的产品设计能融汇西方现代主义法则和日本民族情感于一体。 五十岚威畅(Takenobu Igarashi, 1944- ) 五十岚威畅是日本现代著名设计师。1944年生于日本北海道的潼川市,1946年进入多摩美术大学设计系学习,就读期间对雕塑方面的知识特别感兴趣,并潜心研究赫伯特.拜耶的设计。1968年毕业后又前往美国洛杉矶大学攻读艺术与设计并获得硕士学位,1970年回到日本后创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设计事务所,而后更名为五十岚工作室。1973年五十岚威畅开始了自己独特的字体设计。并以此屡获大奖。1985年,他出任国际图形设计协会副主席。五十岚威畅的字体设计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高度评价。因而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委托他从1984年起至1993年连续十年为该博物馆设计以字体为元素的广告年历,在这座博物馆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那一位艺术家得到如此高的荣誉。除了字体设计作品外,他还为日本明治乳业公司以及三得利公司成功地设计了企业形象,为日产汽车公司在美国和欧洲的展示大厅创作过著名的雕塑。在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领域,他同样有着深入和广泛的研究。 荣久庵宪司(Kenji Ekuan, 1929- ) 荣久庵宪司生于东京,1955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美术系图案专业。1957年建立GK工业设计研究所,并担任所长。荣久庵宪司曾任国际设计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和1989年的世界设计博览会的总策划人。现任国际工业设计师协会理事,日本设计基金会董事会成员,东京国际艺术音乐大学客座教授,另外还担任了许多其他的职务。他的设计也被广泛地采用,包括在东京国际机场和市中心运行的快车、在日本东北部运行的子弹头火车和雅马哈摩托车等。由他建立的GK集团是日本最大的设计咨询服务公司。它在50年代建立时只有不到10名设计师,现在已有200名以上的专职设计师。其业务领域涉及工业设计、环境设计、平面设计等各种设计领域,并且在与设计有关的调查研究市场、商品计划、区域综合开发计划、策划项目、综合CI项目、情报提供、设计方向的技术开发、设计商品的供给等方面从软件到硬件都提供一系列的服务。GK自创建以来,获得了包括预制构件的住宅、街道设施、信号系统、残疾人设计、音响设备、电子工业机械、机器工具、商店陈设和科研成果等各种各样领域中的许多设计奖项。 福田繁雄(Shigeo Fukuda, 1932- ) 福田繁雄是日本当代天才的平面设计家。福田生于日本东京,1956年毕业于东京国立艺术与音乐大学。1967年他在美国IBM画廊举办了个人作品展,他创作的大量招贴画使他饮誉全世界,成了国际上最引人注目、最具有个性特征的平面设计家。其作品在美国、欧洲及日本等地广为展出,荣获多种褒奖,其中包括华沙国际招贴画双年展金奖、第九届日本艺术节奖、21届奥运会国际纪念币设计竞赛一等奖、美国国际招贴画展览奖等。1982年应耶鲁大学之邀担任客座讲师。福田还是国际图形设计协会会员。 |
转自:http://volive.blogcn.com/index.shtml26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