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郁孤台游记 |
[游记]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郁孤台游记 |
2007-07-24 sina.com.cn |
动 画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中国古代的名楼大多缘于文人墨客们的题咏,比如江南的三大名楼,鹳雀楼,比如江西赣州的郁孤台。 郁孤台位于赣州城内西北部的贺兰山上,因树木葱郁,山势孤独而得名,它建于唐代中期,历代文人题咏甚多,而以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这首《菩萨蛮》而驰名海内。 从市中心文清路往北方向约3公里,便来到了郁孤台公园的南门,从远处看去,郁孤台独自立于山上,楼边虽多是四季长绿的树木,但楼台高度却宛如从一丛绿中耸立出来,确实是不枉“郁孤”二字。 拾阶而上,来到一个院子,辛弃疾的石像就坐落在院子中央,手里握着剑,略显疲倦的面容带着忧国忧民的焦急望着前方。步入楼里面是有关辛弃疾的介绍以及他的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二楼是历代文人的咏诵之文,景色也随之开阔,三楼则是视角极佳的观景台,想象辛弃疾当年就是站在这里眺望北方,面对大好河山,一心想匡时救危的。 想当年,由于南宋小朝廷腐败无能,准备不足,金兵趁机大举南侵,如入无人之境。金兵兵分两路,一路下建康,陷临安,猛追高宗,直捣福建。另一路从湖北进军江西,紧追隆佑太后,隆佑由南昌仓猝南逃,直到赣州才得到喘息机会。当时,赣西一带遭受金兵的侵扰,人民的损失极其惨重,整个社会的有识之士无不衔着国破的忧思和报国的愿望。辛弃疾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路过皂口,见景生情,由郁孤台下的江水联想到当年逃难人民的血泪,想到沦陷的中原,禁不住产生了江山易主却无法收复的悲痛。 当时,在辛弃疾做官的江西,他见到过多少从中原逃难过来的百姓,多少背井离乡的父老乡亲啊。那时候这些从外地过来的大量流民,在当时还贫瘠未开发的土地上重新安家立业,官家在身份上发给他们客籍,进行管理,历代客籍人与当地人渐渐融合,逐渐形成了自己有特色的地方文化,这就是“客家”的来源。“客家”经过成百上千年的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八大民系之一。后来很多客家人凭着艰苦创业的精神走南闯北,甚至闯南洋海外,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客家人开始在南方安定的时候,也一直关心着故园和国家的命运,一直盼望着有一天回土溯源。客家人的这种精神到现在还保留着。 站在偏远的这南方的高台上,正像我站在这里一样的阴雨天,乌云笼罩,辛弃疾满腹心事,满脸忧思,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啊,破碎的江山,逃难的人相望于野,然而“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忠愤之气,岂能不拂拂指端? 然而站在这里,辛弃疾并没有绝望,“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句又开始展现他豪放,旷达的一面,他知道,虽然朝廷人心涣散,政治腐败,但就像这赣江的流水一样,青山是挡不住含满人民血泪的赣江水向北向东滚滚奔流的,他仍然希望抗金的事情能够有所进展。我循着辛弃疾的视线看去,远处章江和贡江汇成一股更大的流水,浩浩汤汤的向东北流去,绕过远处的群山,不见了。这句词是我最最喜欢的词句之一,它本身的含义已经超越了它所呈现的景色,它已经成为民族的一种阐释和态度了,在滚滚的历史河流中,中华民族经历了多少战火,灾难,危机的洗礼,但我们的民族都挺过来了。 身后就是赣州城,郁孤台也是赣州城内的最高点,可以环视整个城市,东河大桥,文庙,标准钟,和密密的高楼,身前是围了赣州半圈的章江,是宋代建城时就有的古城墙,是八境台,还可以看到蒋经国旧居,以及形成了赣州这个名字的 2007年2月17 大年初一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bd7b0a8010008cw26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