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河北石家庄游记—满城汉墓金缕玉衣的故乡—河北省博物馆大型考察报告.

[游记]河北石家庄游记—满城汉墓金缕玉衣的故乡—河北省博物馆大型考察报告.

2007-07-24    17u.com

提到满城汉墓,不熟悉考古的朋友可能对这个地名印象还不是很深刻,当我提到金缕玉衣,大家可能就很熟悉了,满城汉墓就是我国最早出土金缕玉衣的地方,当时出土了两件

保存完整的金缕玉衣,它的出土意义重大,因为我们以前只是在古书中知道有这个词汇,至于金缕玉衣什莫样子谁都准确描述,金缕玉衣的出土便解开了那些盘旋在人们脑中的

疑问,那末当年人们是如何发现金缕玉衣的呢?事情还要追溯到1968年。

1968年5月,河北省满城县西南1.5公里处的陵山,解放军某部奉上级的命令,正在这里进行一项绝对保密的国防工程,谁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次施工,无意间揭开了一个千古之谜。 5月23日,当战士们在距离山顶30米、一个朝东的地带打眼放炮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爆炸声过后,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崩下来多少石头。却发现右侧有一个直径二十多公分的小洞,当时的班长吴家高就想把小碎石直接扔到小洞里,不用再用小推车往坡下扔。

但他往洞里扔了很多,总也不见满,于是他就开始砸洞口,结果越砸越大,直径有1米多了。他这时感觉可能洞里有东西,于是让战士们将自己顺下去。进去后,照着灯亮,他发现里面很大,还放置着很多盆盆罐罐。考虑到可能是一座古墓,于是也没转到最里边,选取了几件东西就爬了出来,向排长报告了这一情况。

几天以后,一份标有“绝密”字样的报告和洞中出土的部分器物就出现在河北省主要领导的办公桌上。报告里说——满城发现了一座古墓。

随着勘查清理工作的逐步深入,墓的整体形制也渐渐清晰。 墓室由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六部分组成。如果俯看整座墓室,犹如一个“古”字。秦汉以前,墓葬形制一般采用模仿地上建筑的模式。这样设计是为了把生前的一切都象征性地搬入地下,叫做事死如事生。到了汉代,根据墓主人身份的不同,墓室分别采用宫殿或者房屋的建筑样式。墓内的布局就像是一座汉代诸侯王宫殿。 从出土的文物中我们得知这是中山国王刘胜的陵墓。

刘胜,汉景帝刘启的庶子,汉武帝刘彻的异母兄长。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刘启封刘胜为第一代中山靖王,在中山国十位王中,刘胜的在位时间最长,有四十二年之久

刘胜在位期间,经济发达,手工业也得到了大发展,这从出土的文物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刘胜嗜酒,因此在他的墓室中发掘出大量的青铜酒具。我们这集先介绍墓室中出土的青铜酒具和食器。

1-蟠龙纹铜壶: 侈口、束颈、鼓腹、圈足,腹部一对铺首衔环。通体鎏金银。盖缘、口沿、圈足底边为鎏银卷云纹带,颈部饰鎏金、银相间的三角纹带饰。腹部盘绕四条独首双身的金龙,间缀金色卷云纹。盖竖三鎏银云形钮,盖面饰三只鎏金夔凤,壶内壁髹朱漆一层。壶底铭刻:“楚大官,槽,容一石口,并重二钧八斤十两,第一”等字,镌刻潦草不规整。

2-乳钉纹铜壶:通体鎏金、银。有盖。束颈、鼓腹、双铺首衔环,高圈足。器身饰斜方格纹三组,由银宽带纹隔开,方格交叉点设银乳钉,格内嵌绿琉璃,画小方格和园点。盖竖三云形钮,内填绿琉璃。盖面纹饰与壶身同。盖子口刻有“甄氏”二字。器底和圈足内壁刻有铭文。

3-鸟篆文铜壶:通体用金银丝嵌错出鸟篆文吉祥语和动物纹带。口、肩、腹部各有微凸的宽带纹一周,上错怪兽和云雷纹。其间用金银线错出鸟篆文三周,共32字,最后14字为: “口味,充闰血肤,延寿却病,万年有余”。盖中心错一蟠龙,沿及卷云状纽错云纹,钮间有十二字。

4-鸟篆文铜壶铭文

5-刻有重要铭文的圆壶

6-铜钫,刻有重要铭文,对确定墓主人的身份具有重要作用

7-铜钫铭文

8-铜甗:铜甗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甗的继承与发展。在功能上仍然是煮水蒸食的蒸锅,形态上也是上甑下鬲并连为一体的组合。

9-铜链子壶

10-铜罍:罍的用途同壶相近,都是盛酒或盛水的大型容器。罍的器型始见于商代晚期,流行至春秋中期。其数量并不多,基本形式仅有圆体和方体两类,前者多而后者较少。

11-熊足铜鼎,鼎足的三只小熊憨态可掬,鼎盖上的闭锁结构类似现代的高压锅,设计巧妙;大铜甗上下层叠,是一套完整的大型蒸锅

12-椭圆形铜套杯

13-“中山内府”铜镬: 敞口、颈微敛,微鼓腹、假圈足。腹部饰凸弦纹一周,上饰蟾蜍形铺首衔环一对。口沿上刻铭文,有“中山内府铜镬”字样,还有容量、制造年月和工匠名,镬实测容量18.57公升,重量为11.2公斤。铜镬是铜鼎的一个演变结果。它大口圆底无足,安放在灶上,成为专门的炊具。有加温设施的变形鼎则演化成为今日的铜火锅、涮锅。

14-蟠鲤焦叶纹提梁铜壶

15-铜鋗

16-铜釜:实际就是圜底的锅。它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商周时期有铜釜,秦汉以后则有铁釜,带耳的铁釜或铜釜叫鍪(音谋)。釜单独使用时,需悬挂起来在底下烧火,大多数情况下,釜是放置在灶上使用。"釜底抽薪"一词,已表明了它作为炊具的用途。

17-铜套钵

18-铜勺

精彩链接:明十三陵大型考察报告专题—探访明十三陵神秘的地下玄宫(图文版)

转自:http://www.17u.com/blog/article/36812.html921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