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中兴时期的燕下都(原) 中兴时期的燕下都 燕下都被确定为燕国的国都之后,燕昭王在这里任用乐毅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的改革。政治上重用贤能唯才是举,招聘和提拔了大量能人俊杰,使文能摄政武能戍边。同时减免徭役赋税,使百姓休养生息,并营建重镇城池,发展士农工商,奖励各行各业有贡献有功劳的人,尤其对举荐人才和给官府出主意谋大事的有识之士给予重奖。提倡道德治国文明兴邦。军事上,将兵士的一半开往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的燕下都东部和南部一带屯田,和百姓一样农忙时种地,农闲时练兵。将兵士按地方行政和军队组织进行双重建制,颇类似于现代的生产建设兵团。并在紫荆关、中易水高村渡口、定兴的高里、雄县高阳县的瓦桥关、草桥关附近以及北京的延头、上都蓟县城驻扎重兵,以防敌兵入侵/象我们今天看到的高陌乡的练台、练台庄、杨威城,塘湖的武庄,紫荆关的小新城、校场,定兴县的北河店等都是当时驻扎军队的地方。在外交上,仍实行联合秦、韩、赵、魏等国一致对抗齐国,并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报仇雪耻。因此,燕昭王不断派使臣出使这几个国家。在经济上,燕昭王主张开垦土地广种粮食充实国库,因此实行了谁开垦归谁所有,三年内开垦的土地不承担官府赋税的土地政策。大大激发了农民开垦土地的积极性。同时还确定高陌周围三十里的农田为缴纳国库粮食的重点区域,并发动劳力开凿了四条运河,其中一条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铜帮铁底运粮河”。这些运河一来用于灌溉农田,满足武阳宫城城区官府和百姓的用水。同时在洪涝灾害时排水。二来作为水上交通的通衢,行驶舟船运兵运粮。说到这里,还有个小故事。 相传战国时期,燕昭王迁都燕下都,为了巡视国家和运输及出行的方便,决定发动百姓在燕下都城西郊,也就是现在的易县高陌乡百福村境内,开挖一条人工河。由于这段地方地势较高,土层后,挖成后,中、北易水的河水一时引不进去。河中无水,这可愁坏了燕昭王。他心想,动员了这么多百姓,花了这么大力气,耗费了这么多钱财挖出了河却引不进水来,这可这么办呢?于是他便在黑夜夜深人静的时候,焚香礼拜祷告天地。七七四十几天后,燕昭王的成型感动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便派一黑龙劈开了这块土地,由于黑龙用尽了全身力气故而长眠于此。于是,这里便形成了一条运河,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十分方便。后来,人们便在此地修了一座黑龙庙,常年礼祭香火不断。因为黑龙使黑色的,而两岸的土又是红黄色的,百姓就将这条河渠叫做“铜帮铁底运粮河”。故事虽然优美,却并非事实。据历史记载,这里有一条南通中易水北通北易水,宽约8米,长约5000米的河渠。为什么和的成黑色的呢?是当时没有炸药也没有火药,土层太硬无法打开,燕昭王便命百姓砍了很多树枝铺在沟底,点着后用火烧裂了沟底才得以挖开。再加上后来的淤泥,所以天长日久,沧海桑田便成了黑色。现在高陌乡百福村境内还有一条沟槽,据专家考证,这里确实是一条特为运粮食兵丁的运粮河。至于后来的民间传说中燕太子丹为寻欢作乐征集全国的谷子铺在沟底,当作水。太子丹去游玩时命青年男女涂脂抹粉,打扮得漂漂亮亮拉着大木船行走的说法,其实并无此事。一来燕太子丹所处的环境和历史因素已经不可能容许他这样做。二来燕太子丹还是一个有血性有抱负的王子,是悲怆的历史人物,也不可能这样做。其实这个情节和历史传说中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出游的情节酷似,也许是民间的张冠李戴吧。 至于当时燕昭王开挖河渠时的施工规模,河的深度和宽度,《水经注》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后来的民间传说也有活灵活现地描绘。 相传很早以前,一个夏天的傍晚,天上茫茫的月亮洒下了满河的银辉,小凉风嗖嗖地吹着,有哥俩在河里捞鱼。正在撒网来劲时,哥哥的网撒到河里却怎么也拉不上来,像被什么紧紧的拉住了。哥哥感到很奇怪,他天天在这一带捕鱼,哪里水深哪里水浅都像自己的手指一样熟悉。可今天渔网会被什么东西拉住呢?他知道这里水深流急,便试探着下河去取网。奇怪,水深漫不过脚面,也踩不到河泥,双脚感到十分光滑坚硬。他一步步听着水声往前走,借着天上淡淡的月光看时,嗬,脚下奇迹般出现一座白玉桥。近看桥两侧竖着玲珑剔透的白玉栏杆,栏杆上镶嵌着精美的图案;远看白花花像一条龙横跨两岸,看不见头也见不到尾。水在桥面上奔流,哗哗有声,激起旋涡。哥哥惊叹了,猫腰去寻渔网,发现网挂在了桥的栏杆上,用手摸着取下渔网回到岸上。 当哥哥招呼弟弟来看大桥时,一眨眼河上的白玉桥就不见了。哥俩下河去寻时,水深的莫不到底。水深流急波涛汹涌,站不住脚,吓得哥俩赶快退回到岸上。 明月西沉,夜风徐吹,哥俩把渔网挂在树上,坐到草地上吸烟,望着滔滔的流水还在想着刚才发生的事情。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当时的运粮河开凿的十分宽阔幽深,河上还架了桥,并且桥栏上的花纹工艺精美。 除了交通,当时还修筑了七条燕国古道通往各地,形成了水陆交通网。为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外交军事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燕昭王迁都武阳城后,大力修造城池。其建筑风格既沿袭了周王室宫殿的建筑特点,又有新的创新和改变。所造城池既坚固又宏伟,既能抵御敌人的进攻,又美观实用。当时的燕下都主要有东城和西城两部分组成。包括武阳台、景望台、张公台、老姆台、老爷庙台、路家台、小平台、米家台、观音庙台等30多处大型建筑。其中尤以东城建筑最好。这里是燕昭王中兴燕国后的集中反映,几乎囊括了燕国当时所有的经济活动。这里茶坊酒肆艺楼歌馆亭台楼榭鳞次栉比。作卖作买的,川流不息,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各种手工作坊应有尽有。市场兴隆流通频繁。生产和生活资料极为丰富。交易的商品主要有黍麦等农产品和工艺品以及大量的铁、陶、木、骨、石制作的生产工具、生活工具和兵器、车马器械等。主要的手工作坊有制铁、制陶、制骨、制石、制服装、铸钱、铸兵器等等。这些作坊里昼夜炉火熊熊,工匠们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才能和手艺,作出的产品已经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有的在今天看来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这些手工作坊围绕宫殿区自“虚粮冢”以东起,向南到今高陌村北,再向东到今天高陌乡郎井村东一带。总之,手工业作坊排列在一条由西北向东南的弧线上。当时铁器已经广泛使用,共有8大类。象我们今天日常使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都能打造。如镐、镰、锛、刀、冲等等。兵器如剑、铤等打造得也相当精美和锋利。防护用具如铠甲、颅甲等十分坚固和轻便。车马器具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像春秋时的车马器那样既笨重又粗糙,而是既实用又漂亮。还有圆棒形铁料、铁板、条形铁、蹄形铁、带孔器、钩形器等等。甚至能够在铸造中使用铁制内范和石范,以及数合合范组成一组一次浇筑。这些充分说明,燕昭王迁都后的燕下都,生产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这与燕昭王的励精图治是分不开的。 燕下都的宫殿区绝大部分现在高陌村的东北部。在这里形成了以武阳台主体宫殿建筑为主的建筑组群 ,和以这个建筑组群为中心的大大小小市属各建筑群落。不管是主体建筑还是附属建筑,不管是中心建筑组群还是其他建筑组群,都建得相当宏伟高大豪华坚固。其结构严密合理,布局清晰规整。充分反映了战国中前后燕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发展程度。因为不管哪一个历史时期,城市建筑都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征。 说起古燕下都的宫殿建筑,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足见当时工匠的建筑艺术已十分精湛,建筑水平已十分高超。 相传燕下都北东村有一海眼,这口海眼常年往外冒苦涩的海水,淹庄稼冲房屋,老百姓吃尽了苦头。燕昭王见此情景,命人在海眼上修了一座大殿,镇住了海眼。从此后这一带再也没有闹过水在。有人说“倒掉北东大殿,猫儿山上都得被水淹。”所以,当时人们非常爱护这座大殿,生怕它倒掉发大洪水。 可后来这座大殿从顶上裂下来一条缝,并越裂越大,眼看就要倒塌了,村里的百姓很着急,但谁也没有办法。 这一天村里来了一个小炉匠,沿街叫喊:“钉大家伙,钉大家伙……” 一位老太太听说小炉匠来了,拿出一个破碗让他钉。小炉匠掂量掂量破碗,摆摆手说:“太小,太小,钉大家伙。” 一位老大爷抱着个破罐子让他钉,他照样掂量掂量说:“太小,钉大家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