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五一”野三坡骑游日记 |
[游记]“五一”野三坡骑游日记 |
2007-07-16 163.com |
“五一”野三坡骑游日记 2007年5月1日(晴,北风转偏南风2-3级) 早上3:30就起来了,睡不着啊。尽管出这样的远门已经很多次了,但仍然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因为这是集体活动,因为有这么多的好朋友同行。 我始终觉得,骑游活动关键不在于要去的地方多么有名、有多么美丽的风景,而是在于骑行的过程。不是去征服,而是去享受;不是单纯的受累,而是彻底的放松;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次开心…… 山东德州市的三位车友获悉我们“五一”骑游计划,也想与我们一同前往,在网上同我联系,欣然应允,毕竟天下车友是一家嘛。 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准备,我们终于在盼望了许久的今天启程了。这次“衡水——野三坡”之旅全体成员共12名,包括:衡水车友“玉兔哥哥”、“罗金宝”、王大姐和她的儿子小林、“十面埋伏”、“晓沣”、“秋天叶子”、“有梦有朋友”、“骑出来的健康”9人和德州车友“小小鸟”、“兄弟”、“代号”3人。 车队转至307国道不久,从车队后面驶来一辆拖拉机,“嘣嘣嘣”的噪音很是响亮,若是平时见到它,肯定会抓紧退避三舍,可今天领骑的“罗金宝”足下用力、健轮如飞,不到1分钟时间就赶上了它,拉开一定距离跟着骑行,后面的队员也都依次紧随其后,因为这样可以减轻风阻加快速度(但是请车友不要盲目模仿,因为这样要比正常行进危险得多)。 早饭安排在307国道深州段的早点摊上,早餐内容为包子、小米粥、老咸菜,吃起来蛮舒服,尤其是黏糊糊、黄澄澄的小米粥,不仅能当饭吃,还能当水喝,可以节省许多在路上补充水分的时间。一顿饭吃得又多、花得又少,真的不错,这就是自行车自助游的一大特点:花最少的钱,吃最饱的饭。 车友们的骑行状态都比较好,也许是因为远行带来的兴奋,也许是因为背后吹来的阵阵南风和沿途为我们遮阳的树荫,一路欢声笑语,一道靓丽风景,不知不觉驶离了衡水地界,来到保定的安国市。 安国古称祁州,地处京、津、石三角中心地带,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素以“药都”和“天下第一药市”享誉海内外。安国药业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源于宋、兴于明、盛于清,绵延至今,赢得了“草到安国方成药,药经祁州始生香”的美誉。另外,被誉为中国莎士比亚的元剧作家关汉卿的家乡就是安国市的伍仁村关家园,他为后人留传下《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拜月亭》等不朽之作。 中午时分赶到安国市内,找了家以前“有梦”来过的饺子城休整就餐。“罗金宝”看人们骑了这么远,都很饿了,先点了冷热6道菜,又按每人半斤点了6斤饺子。还没等饺子上来,人们把菜就吃了个一干二净,看来骑车真是个消耗体力的活儿啊。吃到最后饺子却剩下了2斤(不点菜就好啦),全都让带筐的车友打包驮上,一点都不浪费。 午饭时曾说好下午骑行之始速度放慢,因为刚吃过东西不适于剧烈运动。但骑出徐水城没多久,队伍便分成两部分,前后距离拉开得有1公里。作为殿后,我必须陪着速度慢的队友一同骑行。“秋天叶子”感觉胃不舒服,她平时饭量没有今天这么大,猛不丁摄入这么多的食物还真受不了。我们几次试图加快速度追上大部队,但即使提到27公里/小时,还是没能赶上。骑过长途的人都知道,追赶前方车友是件不容易的事,有时总能看到,但却一直追不上,就象拉车的黄牛头上的那把草。鉴于身体情况,我们决定保持22公里/小时的时速,在休息点会合。 中途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杏林边休整。“十面埋伏”和“小小鸟”在小桥的两侧半米宽的护栏上躺倒就睡,其他人各自做着自己的休整活动。摘掉头巾时不知被谁看到了,觉得包着头发和半张脸的我很滑稽,大声笑了起来,引得其他队友看过来笑成一片。我索性也配合着来了几个动作,加上眼神儿和手势,惹得大家好一通开怀大笑,楞是把“小小鸟”从睡梦中惊醒,也跟着合不拢嘴了。“秋天叶子”乐过一阵后严肃地对我说:“不许再逗了,要不我下巴嗑就得笑掉啦。”能使大家轻松一笑,出卖一回“色相”又如何,呵呵。我喜欢跟大家一起享受轻松的生活,享受旅途中那份独有的快乐。 傍晚18时,我们赶到徐水县城,今天的骑程至此已经180公里。这对于几位第一次骑长途的车友来说是一次跨越,更是一次考验和挑战。有两名队员已经显出疲惫来,尽管有的队员提议再骑20公里到下一站休息,多为明天赶出点路来,但基于整体考虑,刘队长和我商量后决定:住在徐水,吃饭、洗澡、休息。 目前最担心的问题是:一觉醒来,那两名队员还能不能骑得动? 2007年5月2日(晴,偏南风2级) 昨日进城时注意一座雕塑——代表着徐水历史和文化的刘伶塑像矗立在路边,由于急着追赶前方队伍未能停车观瞧,感觉遗憾。晚饭时说起此事,“秋天叶子”和“骑出来的健康”也特感兴趣,于是约好今天早晨前去参观。 因为必须赶在队伍集合前返回驻地,所以只得早起来一会儿,好在夏天天亮得早,5点整,我们3人小分队就骑车出发了。初夏的清晨格外地清凉,路边树叶和草丛弥散出沁人的芳香,在折中环境里,整个人都感觉到异常的舒展,昨日骑行的疲倦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宁静的心情和无尽的力量。 刘伶雕塑就坐落在107国道和铁路之间,1米多高的石墩上,一位豪放的先贤昂首伫立在那里,手擎酒樽,目光深邃,似乎在回首那逝去的岁月,追随着“他”的目光寻去,历史如云般涌来…… 刘伶,字伯伦,安徽宿县人士,晋朝的“竹林七贤”之一。由于他不满当朝统治者的专权横暴,千里迢迢来到徐水访友张华。张华以当地佳酿款待,刘伶饮后倍加赞赏。《徐水县碑志》中记载,刘伶常“借杯中之醇醪,浇胸中之块垒”,并乘兴著诗。诗日:“捧瓮承槽,衔怀漱醪”,“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太行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刘伶死后葬于徐水,其墓至今尚存,后人还为他建立了《酒德亭》。此地生产的粮食酒起名为“刘伶醉”,远近闻名。 骑行顺利,昨天最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那两位感觉到疲惫的车友在经过一整夜的水面调整后,状态良好,说明了我们这支队伍的整体实力,如同在徐水县城看到的另一个雕塑中所说:“他象征着团队精神,是一种战无不胜的力量。” 半天的连续骑行,到中午时分,大家都感觉到了饥饿的进攻,力度是相当的大,就近找了个乡镇——涞水县石亭镇就餐。为节省时间,在路边那家“义海斌饭店”每人要了一份(半斤)焖饼和一碗鸡蛋汤。吃完一份焖饼,很多人觉得不是很饱,于是再加几份,又是一“抢”而光,加来加去,基本上合着一人两份啦,估计哪位在家也吃不了这么多的,有人问:“咱这是集体增肥吧?”在整理这篇日记时,我想起“十面埋伏”在返程途中说过的一句话:“我在有生之年,一定还要来这个地方,再吃上一次这儿的焖饼,简直太好吃啦!”呵呵,可爱的老兄,有趣的话语,这要是给店老板听到了,不定美成啥样呢。 15时,车队进入了“十渡”风景区。十渡是华北地区唯一以岩溶峰林和河谷地貌为特色的自然风景区,具有"北方桂林"之称。放眼望去,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不是美丽的风光,而是大小各异、形形色色的车辆,那可真是一辆接着一辆啊,在狭窄的山间公路上堵得是严严实实、密不透气,过后才了解到,汽车整整堵了10多公里。我们穿行于车道和路基之间,超越了一辆又一辆的各种车辆,在人们羡慕和略带嫉妒的眼光中消失在车群里,心里那叫一个爽!不是我们幸灾乐祸,但此刻的心情实在是好得难以言表,平时象风一样飞驰的滚滚车轮,现在在我们面前黯然神伤。现代的交通工具,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过度的发展,并不一定能带来最大的方便。自行车旅行,凸显其魅力与风采。 记不清是在七渡还是八渡了,我们停车下道,在一处游人不太多的水池边休整玩耍一番。队员们把车子或支或倒,随意地停成一片,勇敢的队员把鞋子脱掉,毅然决然地倘进清澈的水流,感受大自然的亲近。“有梦有朋友”胆子最大,他沿着水泥矮墙走到拦水坝上,不知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只听“扑通”一声,他掉(跳)入水中,脸上却洋溢着孩子般的笑容。他在水里游了一会,上岸时衣服全湿了,把上衣脱下,放在车子上,不消10分钟,干了,看来真的是速干衣啊。车友们在这里玩到尽兴才又继续赶路,一路走、一路玩,其乐融融…… 17时左右,按原计划赶到三坡镇已经预先联系好的旅馆——“保野宾馆”住下,晚饭是当地土特产品——山野菜、山蘑菇、大锅菜等,喝了些酒,疲惫的状态马上得到调整。晚间,人们有的去旁边小店吃羊肉串喝啤酒,有的去最近的景区——波峰山度假村观赏夜景,有的则直接去找周公了,各得其所啊。 2007年5月3日(晴,微风) 昨夜大家就返回时间和线路问题进行了商榷,讨论结果是采取化整为零的“游击战术”分头活动,只在野三坡游玩一个景点——“大峡谷”,3日午饭后启程奔向返程,途中再分开走。车友远行,重在民主,任何事情都可以商量着来办,但并不以为着各行其是,统一的领导还是不可或缺的。车队中每名成员的自身情况都不尽相同,受到时间、兴趣、爱好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就拿我自己来说吧,这次参加“五一”出游,一半是为个人,一半是为集体。难得这样的机会和好朋友们在一起,我非常珍惜,多亏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否则------也正是鉴于此,内心更觉得无以回报和补偿,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尽早赶回家中,与她们共度两天假日生活。 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我们分成了三组,一组按原路返回,由我带队;二组转道北京游览,“有梦有朋友”带队;三组向西途径易县、石家庄等地,参观沿途风景,“罗金宝”带队。事也凑巧,每个组均为4名队员。 通过昨晚溜弯儿打听和宾馆老板的介绍,得知就在我们驻地附近便有一个景点——“波峰山度假村”,这里早早上8点之前是不收门票的,绝好的机会啊,我们决定前去游玩一番。凌晨4点,外面的天空还是一片黢黑时,我的生物钟准时喊醒了我,看了看身边的“骑出来的健康”还在均匀地打着健康的小呼噜,嘴角还挂着一丝甜甜的笑意,实在不忍心惊扰他,便悄悄地出的门来,与等在那里的“秋天叶子”会合,深一脚浅一脚地向波峰山走去。进入山门,沿着上坡路一直向上走,转了很多弯,还是见不到山顶,只是峰回路转,但天空越来越明亮了。来到一处平地,旁边象是个缆车的入口,我们越过1米多的栏杆,走近观瞧,还真不是缆车,但具体做啥到最后还没搞清楚。不过这个地方俯瞰下面景色很合适,视野非常开阔,驻足嘹望,远处的房子、水塘、山脉清晰可见,是那么的和谐美丽,清晨的万物总令人感觉清新。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敢再向上攀登,于是折回来时的路,路过“民俗村”,哈哈,也不要票哦,依然进入没商量,拍片赏景,好不自在。今年中央台的《五一七天乐》特别节目就是在这里取景拍摄的,我们有幸来到了老毕(福健)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感觉有点不一样哦。昨天抵达三坡镇之初,就看到了滑沙场,却原来也是这里的一个娱乐项目,不能不玩、不可不玩啊。我们是先到的滑沙场的最高处,向下望去,整个沙场就像一面倾斜铺开的布,细细的沙子均匀地摊在上面,让人有种亲近它的想法。原先只在电视上见过滑沙的场面,这次要亲身体验一下啦。咱也没经验,环顾四周,啥家什儿都没有,于是直接臀部着沙,连骨碌带划拉地下去啦,感觉不是那么顺溜,没有手的帮助,滑行速度很慢的,感觉不出电视上见到的那种快乐啊。下到坡底,猛然看见排列整齐的一溜儿木板做的小“船”,恍然大悟,原来人家都是坐这玩意儿出溜下来的啊,不好意思地直拍脑门儿。发现错误,就马上改正,“秋天叶子”命令我把那木“船”搬上去,我欣然承担,但一动手却感觉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啦,那叫一个沉啊,自己的力量是绝对做不到的。 ——未完待续—— |
转自:http://1971zhengfeng.blog.163.com/blog/static/2916318920074240481740/78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