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天福“唐山过台湾”石雕园 |
[游记]天福“唐山过台湾”石雕园 |
2008-05-22 sina.com.cn |
石雕园内的民俗馆,是一座典型的闽南地区古民居。闽南民居的屋脊是最常见的“燕子尾”,也称“皇宫起”,分前后两落,一厅四房,还有门厅、天井,中间是客厅,正中的大厅直接对着天井。这样采光、照明都很好,通风也好,住起来冬暖夏凉。这里收集的各种器具,谷桶、犁耙、水车、筐,还有坛坛罐罐、制茶的机械、娶亲的花轿等。虽然都很粗糙,平凡,却真实地反映了闽台地区数百年来形成的独特文化,让人觉得非常熟悉,非常亲切。 导视2:一座座石头雕像,一幅幅石头浮雕,记录下闽南人民飘洋过海,迁徙台湾,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的历程,凝聚了海峡两岸隔不断的血缘深情。请看本期《闽南景象》为您播出的《天福“唐山过台湾”石雕园》。 天福石雕园共分四个区,每个区都有各自的风格取向,以花岗石为主要材料,进行塑雕造形,并结合自然山势,形成不同的艺术效果。第一区以“唐山过台湾、筚路辟新天”为主题,反映先人迫于生计,渡海赴台的艰难场景和到台湾披荆斩刺的劳动场面。第二区以“百年传薪火、数代系茶缘”为主题,反映先人到台湾安居后如何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第三区以“花甲再创业、芳草报故园”为主题,反映回大陆投资创业,回馈桑梓的历程。第四区以“豪情惊陆圣、茗谱大同篇”为主题,主要表现通过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以期实现“祥和乐利,富尔有礼”的大同世界。 石雕园第一区入口处左边的“根系唐山”四个大字是天福集团李瑞河先生题写的。 明末清初的闽南,正处在多事之秋。台风、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粮食严惩欠收,官府的苛捐杂税不减。台湾平定后,不少人选择了背井离乡,东渡台湾谋生的道路。登船出海,海上风涛险凶,此去前途茫茫。东渡的游子难免一次又一次回眸西岸,挥不去对故乡的思念,放不下对父母妻儿的牵挂。“拜别”这座雕塑表现了东渡前,年轻人正含着热泪,跪倒在母亲的跟前,作离行前的告别。 拓荒者雕像神情屹然,上身赤裸,衣服早已裹围在腰间,粗壮健硕的双手紧握铁镐,蓄积着全身的力量,挥舞向充满希望的土地。这座雕塑是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先生亲自设计,它体现当时先人过台湾开发宝岛的艰辛,告诫后人要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继承先辈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它的创作灵感就源于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先生小时候看父亲开垦荒地很辛苦,于是便用雕塑的方式把这种感触定格下来。 在石雕园,你还可以观看中国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石晷,很早以前,人们就通过观察太阳投射物体的影子的移动来计量时间。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晷,日景也。”“景”即“影”。中国古代将一根标准高度为八尺的竿子竖立在水平的地面上,在一天里从早到晚观察竿子投影方向的均匀变化来指示时间。经过预先的计算,可以在晷面上绘制出比较复杂的晷面线,根据日影的长度从中可以同时读出时刻和节气。 “百年传薪火、数代系茶缘”是第二区的主题。形象地再现了早期入台垦殖者寻找追求幸福生活的经过。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e88e95010082jm.html64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