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咸丰地震遗址-湖北风情-儒客游记 |
[游记]咸丰地震遗址-湖北风情-儒客游记 |
2007-07-16 wenhua365.com |
大垮岩、小垮岩,壁立千仞,犹如刀削斧劈;向家湾、枞木坪地表2.34平方公里的崩滑体、堆积坝,乱石穿空,蔚为壮观;蛇盘溪、小渗塘堰塞湖虽然已被山洪冲决,但其遗址尚存;汪大海峡谷幽幽,碧水涟涟……历经150年的风雨侵蚀,发生于清朝咸丰年间的咸丰地震,留在如今咸丰县大路坝区境内的地震遗址景观,仍历历在目。 尘封百年 据《咸丰县志》、《恩施州志》记载:“咸丰六年(1856年)五月八日上午七时至十一时,咸丰县发生6.25级地震,大路坝山崩,梅家寨板桥溪抵蛇盘溪30余里皆成湖,淹没田土房屋甚多,压死居民数百。今小南海、汪大海、小渗塘、杜家塘等水面均为该地震造成。” 关于此次地震的震级,后据中科院地质专家考察确认,当时地震震级高达8.5级,地震的破坏力度为11度(最高是12度)。 大路坝乃鄂渝交界之地,诸多地震遗址除小南海湖泊属重庆黔江外,其他皆属咸丰县。其中,气势最为夺人的,当数大垮岩、小垮岩:原本海拔1500米的绿井山,地震时被削去800米;4500万立方米的崩滑体向西面的向家湾、枞木坪推移2公里,阻塞山谷,形成长1170米、宽569.8米、高67.5米的天然大坝。其崩塌崖面、崩滑体、堆石坝、堰塞湖等多种地震破坏形迹,成为如今研究地震灾害的不可复制的宝贵自然实体。 那场山崩地裂的大地震,虽给当时鄂西川东(今鄂西渝东)地带造成了空前的灾难,但却成就了今天的风景。 与咸丰县唇齿相依的重庆市黔江区,仅依托他们辖区的“小南海地震堰塞湖泊”这一景致,不仅成功申报了“小南海国家级地质公园”,而且还获得国家4A级风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家地震遗址保护区等称号,打造起一大旅游产业支柱。而咸丰县辖区内众多的地震、地质资源,却仍处于尘封状态。 揭秘之旅 2005年国庆长假期间,应湖北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水利电力高级工程师曹军的自费邀请,由3位地质、水利专家和4位新闻记者组成的科考组,进入咸丰县大路坝、二仙岩等地,科考、宣传咸丰县的地震、地质资源。 生于大路坝长于大路坝的曹军,尽管已在武汉定居多年,但却时时牵挂着家乡的建设与发展。工作之余,他钟情山水,遍游祖国大江南北。他热心公益事业,曾获2004年武昌江滩改造规划金点子奖第一名、武汉市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金点子奖和2005年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越是见多识广,他越是觉得家乡山水的无比珍贵。特别是恩施机场的扩建和沪蓉西高速公路、宜万铁路、渝怀铁路、黔江机场的兴建,为咸丰的腾飞插上了翅膀。浓浓的故土情结,驱使他放弃长假休息,自费邀请专家、记者,发起“咸丰稀缺旅游资源科考揭秘”活动,助推家乡旅游产业发展。 2005年10月2日至6日,曹军与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小青、湖北省水利厅技师张斌、《恩施日报》记者曹征服、《武陵都市报》记者李维君、咸丰电视台记者杨秀文、徐定斌一行7人,跋山涉水,展开揭秘之旅。他们先后实地考察了大路坝区境内的大垮岩、小垮岩、向家湾、枞木坪、蛇盘溪、汪大海、掌上界、小渗塘等地震遗址景观和活龙坪乡境内的二仙岩高山湿地群落。 李小青系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工程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水利工程博士(后)。咸丰之旅,令他惊叹不已。他认为:“咸丰地震遗址景观保存如此完好,在湖北是唯一的,在全国乃至世界罕见。而且在地震遗址旁的海拔1600米左右的二仙岩山上,发现大量湿地群落;在二仙岩山脚(东、南、西三面)发现古银杏、古红豆杉、古铁坚杉、古黄杉等古老稀有的植物,极具科考、科教及旅游开发价值。” 咸丰县委、政府借智出山,于2005年12月正式向上分别申报大路坝地震遗址保护和二仙岩湿地自然保护项目。 |
原始链接:http://travel.wenhua365.com/rykj/2006-12-11/114338rykj12.html |
转自:http://travel.wenhua365.com/rykj/2006-12-11/114338rykj12.html42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