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长城内外是家乡》 2007-07-30 12:22:21 大中小 央视国际 2004年12月29日 15:59 编导:宁楠 摄像: 宁楠 张家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它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交界处,横贯中部的山脉将这里分为坝上与坝下两个地理区域,在漫长的岁月里,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汇融合在这片土地,使他成为长城内外人们的共同家园。这里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可以称为战争走廊)这里曾重兵囤积(因为它靠北京很近,过去少数民族的入侵都要走这条路)这里发生过传奇般的故事(城市的功能发生了转变)《走遍中国》带你走进长城脚下的张家口。 谁也说不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终年呼啸而过的风,与这片土地构成了一种自然界的永恒。风来自北方,经过了一片坦荡的内蒙古高原,在越过这几道山梁后,就将告别辽阔的草原牧场,一头扎进华北平原的怀抱。矗立于此的风力电站,令自然界的能量改变了模样,也代替本性寒冷的北风,向脚下的一片田野温和的打着招呼。两种地形,不同的地貌,却有着一个共同的地域归属。她的名字叫做张家口。 平原的温润和高原的壮美在张家口连接到一起,“大好河山”浓缩了人们对家乡的真挚情感。今天的张家口和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一样,平和,朴素,而祥和的外表,却常使人淡忘了他的过去,那一段段不平凡的往事。 长城,对在这里生活的人来讲,并不稀罕,出门抬头,长城便在身边眼前。在横贯张家口地区中部的群山中,人们会惊讶的发现,历史的遗存使这里成为天然的“长城博物馆”。从战国时期的赵国直到明朝,多达八个朝代选择在这里修建长城。而建筑长城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夯土的,堆石的,砖砌的。然而,这里的长城并非是现代人眼中的一道风景,他的身世,连接的是进攻与防御,是征战的硝烟。庞大的防御工事阻挡的是谁?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长城的北方,遥想那牧歌唱起的地方。 草原是游牧民族的故乡,草原滋养了他们的牛羊马匹,更磨砺出他们剽悍的性格,为生存与自然界的长期争斗,使马背上的民族形成了与中原农耕文明截然不同的游牧生活方式。历史上的匈奴,契丹,鲜卑和蒙古民族,先后成为草原民族的佼佼者。而他们的历史,又无一例外的与中原民族的征战联在一起。长期研究地方史的杨润平,对这些征战的原因有着深入的剖析。 采访:文史学者 杨润平 “由于北部坝上和坝下地区中原地区,他的生存方式不一样,有不同的民族存在,所以彼此之间有生存空间的一种竞争。当然,作为双方来讲,主要的趋势应该是彼此和睦相处,共同发展,但有的时候,不同的生产方式也造成利益之间的冲突,比如,汉民族要种地,草原就可能退化,那么游牧民族要放牲口,可能影响汉民族的生产,这种纠葛就有可能演变成为战争。” 面对这样的利益冲突,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不惜代价,征调全国的民工,连接起分散的长城,构筑了一条无边的屏障,以希望彻底隔绝北方的游牧民族。然而,这仅仅是个理想的愿望。在随后的岁月中,战争使长城不断被跨越,又不断被修建,这种循环往复一直到了明朝。张家口地区便是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关口。 大山在这里分开了高原与平原,今天的张家口市就位于这道天然屏障的缺口处,她既是沟通两边的交通要道,同样也是战争时期的关口要塞。这里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直通华北平原,特别是到了明朝,更成为京师的屏障。于是,这里的长城便呈现出独特的多重环行分布特征,人们所熟悉的居庸关,八达岭一线长城只不过是捍卫京师的最后防线,而位居边塞的张家口地区才是首当其冲,直面来犯的第一前线。 在这里,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进行过长达五百年的征战,在这里,成吉思汗曾大破金军,并奠定了后来蒙古民族入主中原的基础;在这里,更发生过明朝与蒙古民族持续120年的战火。张家口这个山间的通道既然连接了平原与草原,就命中注定要迎接扑面而来的北风,演绎战火燃起的惊心动魄。 明朝时期,历史上最完备的长城防御体系出现了,与前朝相比,他面临的对手更加单一,为了防范蒙古的入侵,朝廷沿长城一带建立了九个边防重镇,即所谓的“九边”而其中宣府的位置最为重要,故有“九边冲要数宣府”的说法。那么,当时的宣府又在哪里呢? 从古代的边关驱车出发,向东南30公里,我们来到了今天张家口市所辖的一个区,宣化——也就是当年的宣府所在地。 一走进宣化,透过如今城区的繁华喧闹,人们会发现这里仍然保留了许多历史遗迹,打量之下,你会随之惊讶于他们的气度与规模,宏伟的楼阁似乎在向来客暗示着不凡的身世。拱极楼,镇朔楼,清远楼坐落在古城的中轴线上,清远楼一口重达万公斤的明代镇城大钟,其钟声洪亮,可传40余里,楼下联通四方的青石板上,深深的车辙印记清晰可见,不仅如此,镇朔楼上还悬挂有乾隆皇帝御笔的巨匾"神京屏翰"。这些迹象不禁令人疑问,历史上的宣府为什么有如此大的规模?文史学者梅大生,对宣化特殊地位的形成,进行过长年的考察研究。 采访:文史学者 梅大生 “宣府镇是当时是明代非常重要的北方军事重镇,因为它靠北京很近,过去少数民族的入侵都要走这条路,所以宣府镇管着左卫,右卫,万全卫,形成一个军事的指挥中心,这个镇虽然是个兵营式的建筑,但为什么搞的这么大的规模,首先宣府镇本身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军区或者比较大的军分区,而它的上面还有个宣大总督,这个宣大总督管着三个镇,三个府,这个宣府镇是军政合一的,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正因为大军区和省军区这么两级军事指挥机构都设在宣化,所以宣化的规模就比一般的军事驻地要大得多。按现在的说法,每城的边长是六公里十三步,那么合现在说就是三三得九,九平方公里了,西边的大同或者连西安都算上,在当时和它相比,都还比不上它的规模。” 从这张明代军事分布图上,我们可以更清晰的看到,宣府镇在这一地区的规模及其重要性,而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名字开始出现了,虽然当时的他不起眼的连寻找起来都十分费力。他便是张家口,和宣府相比,她实在小的可怜。然而在随后的岁月里,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却逐步取代了宣府镇作为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戏剧性的变化呢? 今天的张家口依然是座小城。文人骚客往往为小城加注了许多甜美的字眼,如温馨,如浪漫,但他们似乎都不能附加到眼前的这座城市,现代建设的日新月异虽使他早已改变了许多,现代的气息也开始弥漫在大街小巷,但依然遮挡不住这座城市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历史沧桑。 明朝宣德四年,一个名叫张文的戍边军官,在今天东,西太平山的夹口处南端,修建了一个小小的军事城堡,张家口堡,占地仅一里见方。如今,在一片城市喧哗围拢下,人们依然得以看到昔日的城堡,当地人称之为“堡子里”堡子里的中心同样有钟楼,钟楼下面同样的联通四方,但相比身后三十公里,气势雄伟的宣化钟楼,它又显得实在伸不开手脚。 建于北城墙处的玉皇阁,是整个城堡的制高点,登高瞭望,如果没有现代的高楼阻挡,看到的就会是长城关口。最初的堡子里只有东门与南门,这个现象看似独特,但一语道破,却又于情理之中:张家口堡敞开大门的东南方向,就是坐镇一方,囤积重兵的宣府,而以坚墙封锁的西,北方向,便是两山对峙的边塞关口,是蒙古军队进犯的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