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庄位于河北承德市北郊。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是我国最大的皇家园林。山庄的建造主要是为了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抵御沙俄的扩张。它是清帝每年北巡的重要行宫之一。 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历时87年才建成。山庄分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其中苑景区又分湖区、 平原区和山区。 宫殿区在山庄南部,有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正宫按封建礼制分前朝、后寝两部分。前朝的正殿是澹泊敬诚殿,全部由楠木建成。清代皇帝在山庄时,重大的典礼都在此举行。 湖泊区在宫殿区的北面,湖泊面积包括州岛约占43公顷,有8个小岛屿,将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区域,层次分明,富有江南景色。 平原区在湖区北面的山脚下,地势开阔,有万树园和试马埭,是一片碧草茵茵,林木茂盛,茫茫草原风光。山岳区在山庄的西北部,面积约占全园的五分之四,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众多楼堂殿阁、寺庙点缀其间。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 四知书屋是清帝大典前休息更衣以及平时召见大臣、处理政务的地方。后寝主要有烟波致爽殿和云山胜地楼。烟波致爽殿是皇帝的寝宫,正中设宝座;西暖阁是皇帝的卧室,床后有暗道;东暖阁是皇帝与大臣 议论国事的地方。 云山胜地楼是帝后观赏湖光山色的地方,它不设楼梯而以假山为磴道。出正宫门便是万壑松风殿,这是清帝批阅奏章及读书处。 正宫东侧为松鹤斋,原供皇太后居住,其造型与颐和园中的谐趣园相仿。东宫在宫殿区最东面,原为清帝举行庆宴大典场所,不幸于抗日战争中被日军焚毁。 宫殿区北为湖区,湖中有三岛,西为环碧,北有如意洲,东有月色江声,皆以堤桥相连。环碧岛清静幽雅,原为王子读书处。岛北采菱渡是宫女下湖采菱的渡口。如意洲上古建筑比较集中,其中延薰馆是正宫建立前皇帝处理朝政之处。水芳碧秀是乾隆帝为其母后祝寿之地。 如意洲北面有青莲岛,上有烟雨楼。沿长湖北行可到清时七大藏书阁 之一的文津阁。 从文津阁东行便到平原区。区内"万树园"古木参天,绿草如茵,中 央搭有豪华蒙古包,为清帝来山庄时举行宴会和游乐活动的场所。离热河泉南行可达金山岛,岛上亭台楼阁一派江南景色。再沿湖畔南行可到月色江声岛,这里是皇帝读书、望月、听泉之处。再往前即到"水心榭",它是宫殿区与湖区间的重要通道。站在水心榭,环视四周皆为美景。山庄的西部和北部是山区,这里峰奇石异,林木繁茂,气侯十分阴凉,比承德市区低4-5℃,来此尽可体会避暑之情趣。另有棒锤山、蛤蟆石等奇景。 避暑山庄的周围有十大奇峰异洞,它们是:棒槌山(即磬槌峰)、蛤蟆山、罗汉山、双塔山、天桥山、鸡冠山、僧冠山(即僧帽山)、元宝山、半壁山、朝阳洞。这些奇峰,鬼斧神工,天成地就,形态万千。 棒槌山:擎天拔地,气势磅礴; 蛤蟆山:形象逼真,憨然可爱; 罗汉山:如同工雕凿的大佛,安然打坐; 双塔山:两峰并肩而立,如同双塔,象一对含情脉脉的情人; 天桥山:一座天然石拱大桥,横卧于山之巅,气势雄伟,气贯长虹; 鸡冠山:五峰累累,如五指,若冠; 僧冠山:为一顶僧人的帽子,放置山梁之上; 元宝山,一个大元宝放在山巅; 半壁山:一面是陡峭石崖,一面是黄土高坡,象是谁一刀下去把一座给劈去了一半; 朝阳洞:石窦嵌空,深20余丈,宽2丈多的巨洞,横贯山腹。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的寺庙,集中地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的伟大成就,是康乾盛世时期民族团结和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表现,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历史见证。现存的这些珍贵历史文物都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著称于中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