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承德之行_02_避暑山庄 >> |
[游记]承德之行_02_避暑山庄 >> |
2007-09-01 blogbus.com |
2006年7月8日 星期六 〖农历 丙戌 狗年 六月十三〗 由于两个原因,昨晚我睡得并不是很好。一是窗帘太薄,无法有效地遮挡阳光。二是窗户隔音效果不佳,无法有效阻挡路上大卡车和拖拉机的引擎声。在二者的共同刺激下,早上5点多我就醒来。然而比我醒得更早的是他二姐。她大约五点半就起床为我们准备早饭,一直忙到7点钟。让我们都非常过意不去。大家匆匆吃过早饭,就赶往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是承德的灵魂,也是承德的起源。从康熙于1703年开始挖湖造堤,至公元1792年继德堂完工,前后历经康雍乾三世90多年的时间,清代皇室在这片草原上修建起了巨大的离宫别馆。围绕着这座热河行宫逐渐发展起来的城镇,就是今天的承德。避暑山庄包括宫殿区、草原区、湖区和山区四大部分,总面积达5.6平方公里。尽管如今承德市区的面积比清代已经有了很大的扩张,但避暑山庄的面积仍然占到了承德市区的1/3以上。从这个角度说,承德毫无疑问是中国最大的“园林城市”。对多数承德市民来说,避暑山庄并不是一个旅游景点,而是每天晨练的广场和公园,是周末度假的小山和草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要是承德市民,就可以花50多块钱办理年票。凭年票可以在一年中的任意时间进入避暑山庄中除宫殿区外的其他地区。相比于93元/人的一次性门票,年票的价格已经低到可以忽略不计了。 对于市民来说,宫殿区只是山庄中的一小块地方,有没有宫殿区,对他们的晨练和休闲基本没有影响。但对于一生大概只会来一次的外地游客来说,宫殿区却是避暑山庄最重要的参观重点。宫殿区的重要性在于它承载了很多的历史。清代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康熙在这里废了太子,引发皇子对于皇位的激烈争夺;嘉庆在这里病逝;咸丰在这里批准了《北京条约》;慈禧对中国长达40年的掌控,从这里开端……在宫殿区里,每一块石头、每一根檩条、每一方瓦片,都与中国的命运息息相关。每一棵古树、每一丝浮云、每一缕清风,都能引发人们对于历史的追思。因此,这里成为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因为我们没有买全票,所以在这里必须在此购买30元/人的门票。但是守门的工作人员却没有把门票给我们,理由竟然是“以前印的门票用完了,新的还没到”! 宫殿区的建筑形式采用北方四合院的布局。宫殿周围广植花木,使得这里仿佛一个花园。宫殿区是避暑山庄中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里面除了工作人员和导游,几乎全是外地来的游客。现在正值旅游旺季,本来不大的几个庭院中挤满了人,尽管导游努力错开参观线路,但旅游团队仍不免撞车。讲解声此起彼伏,倒是方便了我们这些散客。宫殿区的面积并不大,总共加在一起,大概也比不上故宫的太和殿广场。在这里皇帝的字一点都不稀奇,到处都是御笔题写的牌匾,其中尤以乾隆的诗词为多。乾隆一生作诗上万首,平均每两天就要作诗一首,真是高产作家的典范。只可惜其中的精品有限,多数诗作都没有什么文学价值。最令人fz的是,他竟然把自己的蹩脚诗做成牌匾,挂在各个大殿的入口。宫殿区中最重要的建筑首推淡泊敬诚殿。这座大殿全部用黄花梨木建造。为了表现其高贵的材质,这座建筑没有刷漆,成为清代唯一一座裸露全部木料的皇家建筑。精细的雕刻与名贵的木材相得益彰。据说每逢下雨天,这些金黄色的梁柱都会散发出特有的香气。我凑到柱子上闻了闻,真的有一股淡雅的香气若隐若现地散发出来。殿内按照历史原样陈设,观众不得进入。可是却有几个中年男子拿着小数码相机在其中走来走去,用闪光灯肆意拍摄。据说这几个人是前来考察的专家,可是看他们只拍照却不考不察的样子,八成不是真的专家。 正宫现在被辟为博物馆。东西各厢房中陈列着不少文物。这些文物都是当年避暑山庄的藏品中没有被征调到故宫博物院的那一部分。其实许多展品的质量都不低,有部分展品甚至可以算得上珍品(例如其中的几件瓷器)。但是因为展柜密封性差,展品都积了厚厚的灰尘,昔日的光彩消失得无影无踪。在一个房间内,放着珠源寺宗镜阁的青铜对联和牌匾。宗镜阁全部用青铜制成,是中国最大的一座青铜建筑。但是在抗日战争后期,该建筑被日军熔铸以供军需,只有这幅对联和这块牌匾幸得保留,成为历史的见证。 从宫殿区出来,我们来到曾经作为四库全书全国七个存放点之一的藏书楼——文津阁。文津阁附属建筑正在修缮,但并不影响参观。这是一座双层单檐硬山顶小楼,看上去朴实无华。曾经存放四库全书的藏书楼竟然如此不起眼,有些出乎我的意料。现在文津阁所藏的四库全书被收藏在国家图书馆,这里就更平凡了。与藏书楼本身相比,楼前的假山和水池更为有趣。从水池中的倒影看去,这座假山就是承德地形的缩影。承德最具特色的棒槌山和双塔山都清晰可见。在文津阁正前方,可以看到由假山石缝隙透出的一个月牙形光斑倒映在水面上,据说这代表着“日月同辉”。 离开文津阁后,我们穿过草原区边缘,来到山区。山区位于山庄西部和北部,是一片沟壑纵横的山地,占山庄总面积的五分之四。山区主要由四条峪组成,由南而北依次为榛子峪、松林峪、梨树峪、松云峡。几处高峰各有一景,我们爬的这个山峰的景色是“南山积雪”。可惜现在是夏天……山并不高,大概也就是两百米,上山的小路也不难走,但炎热的天气把我们个个都弄得满身大汗。Khitan因为来过很多次,所以对景色无所留连,一个劲儿只顾往前走,好像我们不是在旅游,而是在赶路。山顶的小亭子里坐了不少人。徐徐清风可以作为辛苦之后的补偿。由于空气能见度不高,在山顶所见的远景有些模糊,倒不如上山途中回头所见的景色清晰。在山顶可以看到远处的普陀宗乘之庙和须弥福寿之庙、仿照杭州六合塔所建造的永佑寺舍利塔、平原区上的蒙古包、远处烟水朦胧的湖面。本来Khitan还想带我们爬到最高的山顶,但我们三人都不愿在这样闷热的天气继续受煎熬,于是我们停留片刻后,就直接从大路下山。 避暑山庄所在的这片地方原本就是山麓的草原。在建设避暑山庄的时候,在草原的一侧挖出湖面,营造成类似颐和园的水景。在山景和水景之间保留下来的草原就是现在的平原区。平原区可以分为三部分。东边称万树园,这里生长有数百年的古榆、古柳、古槐,枝叶繁茂。西部为试马埭,绿草如茵,可以放马奔驰。北部为寺庙和建筑。 湖区是山庄中景色最好的地方。清代帝王在这里仿造了中国最有名的水景,使这里集江南水乡的柔美和北方园林的雄浑于一体。山庄湖泊总面积57公顷。湖水来源一是山间溪流,二是热河泉水,三是武烈河水。波光粼粼的水面和随风飞扬的垂柳,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苏杭的水景。但只要看到水边那些硬山墙的房屋,就会意识到这里是塞外而非江南。湖区中有一座烟雨楼,完全模仿嘉兴烟雨楼修建。据说是当年拍摄《环珠格格》的地方。在湖区靠近大门的地方,一座水心榭将湖面分为两半,其中较小的一片湖面被密不透风的荷叶完全覆盖。对岸的红墙黑瓦镶嵌在这满眼翠绿的荷叶和茂密的树林之间,透出无限幽静。 湖区各地景色大致相同,为了节省时间,我们没有按照Khitan的预想绕遍整个湖区,只大概走了一圈,就出了避暑山庄的大门。这时还不到中午两点。
|
转自:http://timaness.blogbus.com/logs/2928830.html273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