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 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据资料介绍:它占地564万平方米,环绕山庄婉蜒起伏的宫墙长达万米。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时约90年建成。它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也是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皇家园林。它与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这四座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面的园林一起并称为我国的四大名园,也是全国十大名胜、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和四十四处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 一九九七年七月十七日,我们乘专车去距北京市230公里的承德师范学校学习考察后,先去游览了避暑山庄。 在避暑山庄大门购了门票(40元/人),并请了一位导游小姐。导游告诉我们说: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苑景区又可分成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她带领我们沿东线先游览湖区。我们进入德汇门,过东宫,来到卷阿胜境,导游介绍道:湖泊区,在宫殿区的北面,湖泊由泉水及西北峰峦的山水汇集而成。清朝时山区有常流不断的清泉、溪流、瀑布汇入,又引武烈河水经东北部的“暖溜暄波”,通过暗渠入湖,故湖水非常丰盈。东南部宫墙出五孔闸,引出一条世界最短的河流——热河。湖泊面积包括洲岛约占43公顷,虽然没有颐和园的昆明湖那么大,但是由于洲岛错落,湖面被长堤和8个小岛屿分割成5个湖,各湖之间又有桥相通,层次分明,湖光变幻,洲岛错落,花木葱笼,亭榭照映,一派江南水乡的迷人景色。山庄主要的风景建筑又都散落在湖区的周围,因此显得曲折有致,秀丽多姿。往里走我们先后参观了水心榭、文园、清舒山馆、月色江声、戒得堂、汇万总春之庙、新所、金山、香远益清、热河泉等景点。然后下万壑松风蹬道至如意湖、下湖中间的拱桥,经芝径云堤,到采菱渡,去如意洲,观“月色江声”。“如意洲”上有假山、凉亭、殿堂、庙宇、水池等建筑,布局巧妙,是风景区的中心。“月色江声”是由一座精致的四合院和几座亭、堂组成。导游说:每当月上东山的夜晚,蛟洁的月光,映照着平静的湖水,山庄内万籁俱寂,只有湖水在轻拍堤岸,发出悦耳的声音,“月色江声”的题名便是由此而来。湖心岛屿:“如意洲”、“月色江声”和“环碧”三处,各以长堤相连。登高俯视,“夹水为堤,逶迤曲折,径分三枝,列大小洲三,形若芝英(灵芝草),若去朵,复若“如意”故长堤被康熙皇帝命名为“芝径云堤”。我们又上青莲岛,登烟雨楼,接着下玉麟坡,沿如意湖西岸北行,至“水流云在”,再北行至文津阁。我们一边游览一边听导游解说:湖区的风景建筑大多是仿照江南的名胜建造的,亭、檄、楼、阁或依水而建,或深入水际,或半抱水面,兼采南北之长。“烟雨楼”,是模仿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的形状修的;金山岛的布局又仿自江苏镇江金山。都再现了江南名园风貌,小巧玲珑,活泼典雅。在湖区游览,只见湖岸逶迤曲折,湖内洲岛错落,小桥曲径相通;时而微风乍起,岸边垂柳低吟,湖内碧波荡漾,莲菱蒲苇,随风摇拽,鲤鱼沉浮悠游。真是一派江南水乡秀色,令人心旷神怡啊! 在高高屹立的康熙大帝跃马挥戈铜像前拍了照后,我们来到了在湖区北面的山脚下、地势开阔的平原区。这里绿草如茵,丛林茂密,驯鹿野兔出没其间,园内一切布置均仿蒙古族风俗,一派草原风光。导游告诉我们:平原区占地千余亩,大体可分为3部分:东边部分是“万树园”;西部是一片草地,称“试马埭”;北部主要是寺庙和其它建筑。康熙时期,沿湖岸建有“浦田丛樾”“莺啭乔木”、“濠濮间想”、“水流云在”四亭,各有意境。在“万树园”内,我们看到了不同规格的蒙古包28座。导游指着其中最大的一座说:那是御幄蒙古包,直径达7丈2尺,是皇帝的临时宫殿,乾隆经常在此召见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宗教首领和外国使节。 离开蒙古包,来到宫殿区。它位于湖泊南岸,地形平坦,是清朝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和居住的地方。导游说,宫殿区主要有正宫、松鹤斋、东宫(已毁)和万壑松风四组建筑,多是北方常见的多进院落式建筑。为不失“山庄”的山野雅趣,建筑体量都不大,“依松为斋”,“喜泉林抱素之怀”,所有建筑青砖灰瓦,木柱古朴,座基低平,台阶由山石叠砌,加上苍松成行,虬枝如盖,显得格外清爽、古朴、淡雅而恬静。同时,宫殿建筑布局规整,层次严密,中轴线明显,又肃穆森然,不失皇宫气派。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在宫殿区只参观了正宫。正宫包括9进院落,分为“前朝”、“后寝”两部分。主殿“澹泊敬诚”,是用珍贵的楠木建成,各种隆重的大典都在这里举行。其后的殿堂分别叫“四知书屋”、“烟波致爽”、“云山胜地”等,是皇帝处理朝政、读书和居住的地方。“烟波致爽”殿是一座五开间平房。导游告诉我们,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清帝咸丰逃到避暑山庄避难,在这座房子里批准了《中俄北京条约》等几个卖国条约。 游览了避暑山庄,回到住地吃了户午饭,稍事休息,又去游览“外八庙”。避暑山庄之外,博仁寺、博善寺、普乐寺、安远庙、普宁寺、普佑寺、广缘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广安寺、罗汉堂、殊像寺等12座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的喇嘛寺庙,半环于山庄,呈众星捧月之势。寺庙群因位于古北口外,故称“外八庙”。在这寺庙群中,我们去了两座有代表性的寺庙。 我们先去了位于避暑山庄之北的普宁寺,因寺内有木雕大佛,又称大佛寺。导游介绍说,普宁寺建于清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三年(1755~1758年)。此寺仿西藏三摩耶庙形式而建。全寺占地约2.3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钟鼓楼、碑亭、天王殿、大雄宝殿、大乘阁等。按佛教教义关于世界构造的模型布局,中央的大乘阁象徵须弥山,四周的殿宇象徵四大部洲。在36.75米高的大乘阁,我们看见了六层重檐阁内放置的、高22.23米的、用松柏榆杉椴五种木材雕成的千手千眼观音贴金立像。据说,这是国内现存的最大木雕佛像之一。佛像两侧有善财、龙女侍立,造型圆润。阁两侧有妙严室和讲经堂,分别是清帝听经和休憩名地方。 然后我们步行去了位于避暑山庄正北的普陀宗乘之庙。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宫的汉译,故又称小布达拉宫。导游告诉我们,此庙是外八庙最大的一处,占地面积约22万平方米。庙内共有大小建筑约60处,主要建筑有山门、碑亭、五塔门、琉璃牌坊、大红台、万法归一殿等,多是平顶白墙。走进大庙,庙里古木参天,环境清幽。但见庙依山而建,自南而北,层层升高。主体建筑“大红台”,是一座暗红色的方形建筑,台高42.5米,宽59.7米,在周围白色楼宇的映衬下,非常抢眼。“万法师一殿”在大红台中部,顶部全部被鎏金铜瓦所覆盖,在阳光照映下,金光闪闪。导游说,这里是举行重大的宗教仪式或清帝接见重要的少数民族首领及王公大臣们的场所。 参观了普陀宗乘之庙,已近五点,于是我们三三两两地往住地走去,明天一早我们就要返京了。
|